笔趣阁 > 回到清末当悍匪 > 第十一章 王一献三计

第十一章 王一献三计


  王一在营口住了五天之后,返回了八角台。在与杰克,奥古斯都和鼐德见面的第二天后,他又会见了英商查理法码,同样也是交出一份订购清单,同样也是一番讨价还价。不过总得来说,会面还算愉快,毕竟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

  英,德,美,三大家。英德在这个年代科技水平要高些,而美国现在则扮演着当代中国的角色,山寨大国。产品价格相对便宜,但质量上还有所欠缺。总的来说,三家各有好处,至于订购哪家的货物,到时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就在王一临离开营口的当天下午,四名老外找上门来,后来一问,原来是鼐德介绍来的外语教师。王一大致查看了两位英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总得来说,还算可以接受。而他本身不懂德文,所以另外两人,他只考察了他们的汉语水平,沟通上,倒是没问题。

  张家的办事效率还是值得称道的,就在王一离开八角台的这段时间。张家以给老爷子祝寿的名义,将附近十里八村有头有脸的人物都给请了过来,只要你肯来,张家就派人去接。同来的还有一帮平日里根本不敢登门的穷亲戚,但凡沾边挂拐的,也都给弄来了。

  当然,张家这也不是白请,目光就盯在人家土地上出产的大豆和小麦上了。

  酒宴之后,张家开始讲明目的,倒是没有仗势欺人,收购价格比上一年提高1.5倍。

  虽然最后的结果还是不能让人完全满意,但至少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始。怎么说也是第一年,有人选择观望,也是可以理解的。合同一签五年,有最低收购限价,同时也注明,不得私自将自家大豆小麦卖与他人。如今张家的粮谷榨油厂已经有了足够的原料生产基地,东到岫岩,北到辽阳,西到盘锦,南到大石桥。

  这边的事刚过了没几天,营口那边就来了人。名义上是营口火神庙商界议事会,对方显然来者不善,不过出乎王一预料,张家似乎并不惧怕。直到张敬孝说出其中缘由,王一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张家上面有人!当然,成为众矢之的,毕竟不是太好的事情。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后来根据王一的建议,与其所有人都一身伤痕,不如分化拉拢一部分营口油坊商人,让其以油坊机器和场地换成股份,加入泰安粮油加工场(张家粮油加工场)。把红海弄成蓝海,大家皆有钱赚。

  张全宝对王一的话深以为然,认为这是老成谋国之道。

  当张家的公关攻势展开以后,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三成以上的营口油坊主选择了投诚。

  之后王一再献一计。

  营口剩下那些油坊除了近一半的中小油坊外,还有几家大的油坊背景深厚,加入泰安显然不太可能。与其成为竞争对手,不如建立价格同盟。

  说来大家开买卖都是为了赚银子,这么闹下去,谁都不好受。当张家把价格同盟的提议抛出来之后,剩下四家大型油坊立刻接受了张家的提议,并且公推家主张全宝的弟弟——张全福出任盟主。

  到此时,王一再献第三计——建立粮油期货交易所。

  王一这个粮油期货交易所,可和后世的粮油期货交易所完全是两码事。他设立这东西完全是为了堵外商嘴的。

  首先:资质要求极为严格,对外宣称是为了保证交易者利益,其实说白了,根本就是为价格联盟几大家量身设定的。目的就是防止外人的强行闯入,要是真有符合资格的新交易商出现,多半也不是价格联盟惹得起的角色。与其拒绝,吸收也就是了。

  其次:数据的完全掌控。说句容易理解的,就是价格联盟想让豆油的价格上涨,那价格就会上涨,想让其下跌,那就会下跌。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交易者出现,价格尽量不出现剧烈波动。

  最后:官面的人出来站台护航。这对价格联盟来说,是非常轻而易举的事情。

  王一知道,自己这三计扔出来之后,营口剩下那些中小油坊恐怕都难以为续,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商的油坊,他们破产是早晚的事情。王一对他们不会有任何的怜悯之心,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至于本土油坊,王一的倾向还是让张家在发动一次公关攻势,能加入,自然最好。如果实在顽固到底,那就讲不了说不起,商场上你死我活吧。

  在张全宝的安排下,张家的泰安粮油加工场开始在营口的辽河附近修建,王一亲自去看过,身后的张敬孝那是热血澎湃。那些加入泰安的中小油坊已经开始搬迁机器设备,泰安规定要统一厂房,统一管理。

  王一对张家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亏待了种地的农民和泰安里的中小股东。张家也算是农人出身,王一讲的道理也浅显易懂,再加上泰安董事会的存在,至少短时间内不会失去制衡。

  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在张府的小花园里,王一正和张全德下象棋。说来这张全德也挺怪异,论棋力,十个他也不是王一的对手,可他偏偏就是吃一百个豆还不嫌腥,完全一副找虐的个性。

  王一坐在小板凳上,翘着个二郎腿,手里抱着个大茶杯,看着对面一脑门子大汗珠子的张全德在那算棋,一张损嘴就管不住了。

  “我说全德兄,你到是走棋啊!一步棋磨了三个时辰,要不这盘棋咱算平得了!”

  张全德故意装听不见,只是脑门子上的汗珠越来越多。

  “走啊!……再等下去,走路都到北京城了……到广州了,快点,我都快要看到印度阿三了!”

  正这时候,张敬孝从院外走了进来,见他二叔那副窘样,他也不好乐。只是在王一面前恭恭敬敬地施礼道:“先生,该是上操的时间了!”

  王一拍拍屁股站起身来,笑着对张全德道:“您在这慢慢想,今天要是想不出来,咱明天再接着下这盘,别有压力啊!”

  张全德在那蹲着,还是不吱声,王一就带着张敬孝走了。

  路上王一又拿张全德打趣,道:“敬孝啊,还记得我之前曾跟你说的话吗,你这二叔就放着大门不走,非要钻窗户的人。”

  “先生说的是。”张敬孝也点首同意,不过很快脸色一正,道:“先生,十锦香的陈掌柜那边有消息传来了。”

  “说说。”

  “首先是鼐德先生的消息,杰克先生那边的造纸设备和水泥生产机械已经装船了,同来的还有三十名技工。其中造纸厂十人,水泥厂二十人。奥古斯都的印刷设备和玻璃制造及加工设备也已经装船,同来除了二十名技工之外,还有您需要的种牛二十头。种马十匹。”

  王一点地头。“场地准备得怎么样了?”

  “都平整好了。”

  “畜牧场呢?”

  “牧民已经就位,而且按照您的要求,开始让他们学习您写下来的那些规章。目前已经开始在本地牛羊身上进行试用,据说效果喜人。”

  “跟畜牧场的赵厂长说,让牧民们好好干,我不会亏待大家的。”

  “明白!”张敬孝这时顿了顿,接着道:“陈掌柜还传来了第二个消息,说您想要招募的银炉职位,目前已经有五十六人报名了。他问您什么时候过去进行面试?”

  王一沉吟了一下,道:“就定在三天后吧,让他们继续招人,参与的人越多越好。同时帮我收拾一片宽大的场地,预备好足够的座椅,还有笔墨。”

  “先生是……”

  “到时你就知道了。”

  银炉这种行业王一在穿越前,还真没听说过,这也他到了营口之后,才知道有这么回事。

  营口是东北地区最早出现银炉业的城市,因而也最具代表性。银炉业即加工铸造“元宝银锭”的行业,其铸造的银锭现货称为炉银,它在金融史上曾是东北货币中的一种特殊货币。加工铸造炉银的银炉业者,由单纯加工银锭现货发展到虚银过码的“过炉银”。其为各地商户办理存银转帐,开具三联支票,成为各商户之间的信用中心,具有存银收付的转帐职能。对繁荣本地经济,扩大贸易规模曾起到积极作用。

  1860年(咸丰十年),营口第一家银炉——永成德开业。1861年(咸丰十一年)5月24日,营口代替牛庄成为东北唯一的对外开放口岸。同治初年,英商的太古、远来(后改源来盛)等大洋行到营口置业,修筑码头,贩运货物。国内山东、直隶、广东、上海等地的实业精英也竞相赴营口经商,贸易额日见增长。当时,东北的货币唯有制钱(铜币),且为数不多,难敷周转之用。到营口贸易的商人所带宝银,成色不一,并须称量鉴定,甚为麻烦,于是熔化加工统一规格银锭的银炉业应运而生。银炉业者初始的业务,仅限于买入外地银锭或为顾客进行加工铸成营口炉银——“营平银”,每锭重量五十三两五钱,成色九九二。这种炉银适应了当地贸易的需要,广受各地客商欢迎。此种业务在营口通行多年,市面商业日见繁兴。然而,炉银在流通的过程中,互相扛送过称甚费周折,遂即产生托银炉代为保存之办法。此后,商人之间进行商品交易,买卖双方都在同一银炉存银,由银炉用“转帐拨兑”的方法,将应交货款的银两数目,由买主的存银帐中减除,拨存卖主的存银帐中,即可结清价款,甚为安全简便。此后逐步推广,不在同一银炉交往的买卖双方,亦可通过各所交往的银炉相互转帐而完成交易。这种方法,通称炉银的“抹码”、“过码”。于是“过码炉银”风行于市,银炉业逐渐跃居于经济和金融界的重要地位,类似于近代的银行,成为营口商业交易中资金流动的中枢渠道。


  (https://www.biqwo.com/dudu/11/11657/320690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