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徒弟个个都很拽 > 208——新桃换旧符

208——新桃换旧符


  208――新桃换旧符

  就在陶心然师徒还在千尺雪山之上,经历着一场又一场的九死一生的时候。京城之中,已是风云变幻,汹涌澎湃。

  初春三月,百花齐放,当所有的姹紫嫣红的色彩都在尽情展现的时候,却因为一件大事,而使这一城的春色,俨然失去了应有的颜色。

  皇城之中,甚至是京城之中,仿佛被一层说不出的雾笼罩着一般,看不到太阳,也感觉不到温暖――仿佛是一层厚厚的桎梏,束缚在每个人的心里,缠绕在人们的心头,挣不脱,甩不开,仿佛要将人活活地闷死――遥望皇城方向,依旧是阴云密布,旌旗飘扬。身着铠甲的将士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戒备之森严,可见一斑。

  可是,寻常的百姓却无法得到任何的关于这一场突来之变的任何消息。

  事实上,早在三日之前,皇城之内,禁城之中,就已经戒严,而这三日之间,更是百官聚首,任何人不得回府。然后,有识之人,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从禁宫之中传出了三道消息――

  第一道消息是,帝王病重,已经是病入膏肓,大殿之上,灯火通明,所有的文武大臣,都聚集在这里,进行着紧急的讨论。讨论着这个未立储君的年迈帝王,究竟是意属哪一位皇子,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于是,一场护党之争剑拔弩张,眼看又一次的展开。

  只是,讨论的对象,那话题之中最多触及的两位皇子――大皇子袁烈和二皇子袁直,仿佛是商量好的一般,都同时地不见踪影。两位皇子不在,三皇子出使他国,所以,讨论的话题,渐渐地变得毫无意义。

  当然了,令人奇怪的是,除了几位皇子之外,就连那个曾经想染指朝堂,势必要将自己的亲生的二皇子扶上皇位的,却不知道为了什么,同样的销声匿迹。

  于是,有人传闻,李皇后被人软禁了,从此以后不得出宫门半步――当然了,对于这个消息的来源,大多数人,还是心存疑虑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身为六宫之首的皇后,也有被人软禁胁迫的一日。

  日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年迈的帝王,依旧在养心宫中苟延残喘,挣扎着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大殿之侧,所有的文武百官,依旧在暗自猜测,然后各做打算。

  紧接着,宫里头又传出了第二道消息――帝王即将驾崩,年轻的二皇子将大皇子逼于瀛台一角,准备歼而灭之,然后独立尊位。由于事发突然,大皇子袁烈先是措手不及,再就是后援无助,此时,正被困于瀛台之侧的小小院落里,进行着困兽之斗。

  身为皇子们的手足相残,自古就有之,事实上,每一位帝王要登上王位之前,都必须经过血和杀戮的考验,然后,才能两手血腥地站在九五高台之上。

  相对于这条消息而言,所有的文武百官更担心自己的日后――特别是那些分帮分派的大臣们,在密切地关注着这一道消息的同时,同时也在担心自己的日后的命运――成王败寇,可是,究竟谁才能为王,谁会变成寇呢?

  没有发生的事情,没有人会知道,恐怕是连天都不知道吧……

  这道消息一出,争吵数日的文武百官们却默契地开始沉默起来。要知道,事已至此,就代表着在于王储的这伯事情上,他们早已没有了发言权,也就是说两个本来最有可能登上高台皇子们,正在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着最直接,也是最残酷的较量――

  胜者,从此以后成为万万人之上,败者,则是万劫不复……

  事情足足僵持了一日一夜,因为大皇子负隅顽抗,二皇子在智谋方面又略逊一筹,所以,在第三日的日出时分,事情终于有了转机,那就是禁城之内所传出来的第三条消息――

  如果说,这前才的两道消息已然令人触目惊心的话,那么,第三道消息,可以说是晴天霹雳了――

  有刺客自远方来,趁着宫闱混乱,竟然闯入瀛台,而那些人,明显地冲着二皇子袁直来的――因为,他们一上来,就采取了两败俱伤的打法――然而,双拳难敌四手,那些刺客们一个又一个地倒下了,当袁直以为胜利在望,刺客被全歼的时候,却有一个诈死的刺客,利用最后的余力,用涂有剧毒的剑矢,划破了二皇子袁直的肌肤。那毒极为霸道,一沾上肌肤,随即开始蔓延,到了最后,竟然因为来不及诊治,而枉送了袁直的性命。

  大殿下袁烈趁相反扑,将二殿下袁直的属卫全部诛杀殆尽,然后,就穿着一身是血的衣袍,手持长剑,来到了大殿之下。浑身浴血的大皇子袁烈恍如杀神,只在一现身之下,就震慑了文武百官,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地称赞大皇子英武,一力拥戴他为当朝的新君。

  而袁烈,也欣然地接受了,从王座之上下来,他就开始接受百官朝贺,从而位尊九五……

  于是,在一片着道贺声中大皇子袁烈登上帝王的宝座,正式成了一代的帝王,史上称其为睿帝。

  睿帝即位,平定朝纲,除了中剑已经死去的二皇子,还有出使他国的三皇子之外,满朝之内,百官同贺。

  历史,从来都是用血写成,而新帝继位,赏百官,封后宫,可是,唯独皇后之位,却是仍然是悬空,并迟迟未决。

  然后,袁烈又从后宫之中,迎出了被袁直软禁的李皇后,是尊为太后,并将自己的生母一同的尊为太后,一时之间,后宫之中,两宫并存,只是这管理后宫的责任,袁烈却仍然给予了此时已经成为了李太后的李皇后。

  接下来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一向对人对事都是成竹在胸的袁烈,一继位之后,并不包着肃清二皇子的余党,以及那些反对他的前朝旧臣。除了当日瀛台之上围攻他的禁卫之外,其他的人,他一个都没有追究。

  睿帝承元一年,三月十八,是新皇登基后的第一个早朝。那一天,普天同庆,百官朝贺――年轻的天子端坐在龙椅之上,面南背北,一连下了三道诏书。

  而这三道诏书,则被记载在史书里,多年后,那些官员们依旧能祥于耳。诏书之一,即是大赦天下――除了那些存心忤逆,并有行动的诸人之外,大家只要各司其位,各理其职就好,以前的一切,帝王可以当成过眼云烟,又或者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第二道诏书是重开科举,替朝廷选拔人才,唯才是用,且不拘出身。

  第三道诏书则是诏告天下,帝王新逝,皇宫之内,三年不设婚嫁,三年不选秀女……

  这几道诏书一下,天下皆庆,那些有女儿的人家,大多都松了口气,只希望三年之后,自己的女儿早已嫁娶,不再受选秀女之扰。

  而朝堂之上,帝王勤于政事,所有的事务,都开始变得井井有条,而百官之中,不论此前有过什么行为,他一律不再追究,并量才录用,使很多有才之仕,都或多或少地升迁,或者说是调任……

  没有想到新帝是如此的宽宏大量,所有的人都心存感激,百官之中,同时暗暗庆幸,还好自己没有参与那一场不应该参与的政变。

  天下初平,人心归一,就在一切都开始蒸蒸日上之时,年轻的帝王,却开始经常精神恍惚,而且,会更多的时间,回到以前的旧居里去,通常一坐就是半天,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后宫之中,依例,没有子女的妃嫔,都要殉职,可是,唯独昔日的兰嫔娘娘,却被皇下留了下来,并且安置在琉秀宫中,令人好生侍奉。

  对于此事,宫人多有猜测,最后,还是由知情之人拍板,原来年轻的帝王曾经在邺城流连,因此对于这个前朝的兰嫔娘娘一见钟情,可是,阴错阳差之间,兰嫔入宫为嫔,帝王登基之后,依然念念不忘,所以,才特地留她一命――

  这些话,当然的传到了李太后的耳里,可是,她只微微一笑,一派雍容华贵的大度形象,对于于这一切,不置可否――

  宫廷之中,众说给纭,可是,却没有人知道,年轻的帝王的心里,还真有一个念念不忘的女子,而一年来,他对于她的寻找,却从来都没有停止……

  未央宫中,年轻的帝王正在凝神而立,他的面前,是一幅画工极美的仁女图,画上的女子,和那们曾为帝王嫔的兰太妃来说,确实有着三分的相似,可是,细一看之下,却又是不象的,比之那位向来精妆艳抹,仪态万方的兰太妃来说,画上的女子,英气勃勃,眸子纯净,她的一身的浅色衣衫,更衬得她仿佛是落在梅瓣上的冰雪一般,晶莹剔透,不可方物。

  说不清是多少次了,年轻的帝王都会站在这一副的画像之前,怔怔地看着画像上的人儿,一言不发。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https://www.biqwo.com/dudu/114/114388/598594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