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美女奇缘 > 第两百四十一章 畅游颐和园 上

第两百四十一章 畅游颐和园 上


  [正文]

  ------------

  第两百四十一章畅游颐和园(上)

  果然,不多时红雅的脸色变的红润起来,美丽的大眼睛也睁开了,“大宝,到景点了吗?”

  “没呢,不过快了。”我摸着红雅的头说道。

  很快,颐和园的形象就出现在了我俩面前,真的,第一次看到,还是挺震撼的。我俩一人门票就这么大大咧咧的牵着手进去了。

  以前在中知道: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之一。对此,我早就心怀崇敬,来到这个著名的景点,感受一下皇家园林的味道。

  刚一进去,就看到了这个关于颐和园的历史简介,不免吸引了我去关注它的历史: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75年,764年建成,面积29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至6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光绪二十九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949年之后政fu不断拨款修缮,96年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年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7年5月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再往里走,看到了一个关于颐和园的大概地图,大概知道颐和园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一条长达72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虹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这种构思巧妙,我想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也是堪称罕见的。

  关于这个餐厅,颐和园内共有三个快餐亭,分别位于知春亭、排云殿东九间和石丈亭处,主要经营有饭菜、面食类。此外,园内还有一处专营宫廷御膳的中华老字号饭庄——听鹂馆。它的总店位于石舫附近,沿着长廊走到尽头就是,分店位于北如意门处,在那里,可以品尝到具有“宫廷风味”的食品。

  看着这么详细的介绍,我不免觉得,咱国家的人文,做的真是越来越好了。

  总所周知,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59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余处,余间古建筑,面积7多平方米,古树名木6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这个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看完大致的景点介绍,我跟红雅决定,先去爬爬这个万寿山。

  就像上面所说的,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来到了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间,全长72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https://www.biqwo.com/dudu/13/13437/381536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