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回狂野时代 > 161,(10更)用日语交谈

161,(10更)用日语交谈


  在李梦洁想来,二人虽然没有达到心照不宣的地步,但杨可应该能感觉到自己的那份感情,这样断然拒绝真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我们不是一路人!就这样吧,以后别再提这个了,那样会彼此伤害的,会断送我们的这份友情。”

  “我们不是一路人”这句话瞬间点醒了李梦洁。

  老妈的论调!

  刘婉欣的例子!

  世俗的嘲笑!

  李梦洁双手抓住杨可的胳膊,一个字一个字地道:“杨可,你给我听好了,我不是刘婉欣。”

  “结果都一样,不要自欺欺人了。”

  李梦洁依旧坚定地看着杨可,其实她有很多话要对杨可说,但此刻却什么也说不出来。最后咬了一下嘴唇,道:“我会证明给你看!你一夜没睡,回家休息吧。”

  “好。”

  这个“好”杨可不知道是回答李梦洁的前一句话,还是回答后一句话。

  李梦洁就像杨可肚子里的蛔虫,美眸炯炯有神,道:“但愿你的回答是我的第一句话。”

  然后非常自信地、优雅地转身,打开车锁,骑着自行车扬长而去。

  杨可有些迷茫,望着护城河,真想跳下去,清醒清醒。

  其实他是喜欢李梦洁的,但他要做自己的事情,而且受过一次伤害,不想再受伤,也不想因为儿女情长耽误自己的时间。

  哎,以后的工作可得注意点,不然没法相处了。

  ……

  14号周二晚上,杨大河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儿子,明天早上去火车站与陈厂长会合,一起去滨城,并且把火车票递给杨可。

  杨可放下日语书,接过火车票,心中有一丝小激动,这是去签合同了,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竖日一早,杨可来到火车站,并没有进去,而是先买了一份报纸《参考消息》,然后站在台阶上观望、等候。

  《参考消息》的报道紧跟国际、国内时局,见解独到,很有权威性,是杨可最爱读的报纸,也可以说是国人最喜欢读的报纸之一。

  该报创办于1931年,四个字出自鲁迅先生的笔迹,是国内发行量第一、世界第五的报纸。

  被伟人称为:

  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

  世界上最好的一种报纸。

  1985年以前发行范围只覆盖所有“县处级”以上领导,其后因为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家决定开放发行,使得所有国人都可以订阅了。

  不大工夫,陈志走来,两人一起进入候车室,排队验票上车。

  陈志让杨可坐临窗的位置,因为他吸烟,总起身去车厢结合处。

  杨可对面坐着一名和他年龄仿佛的女孩子,长发披肩,面目清纯,肌肤有一种江南女孩子那种细腻的光滑。上衣是粉色丝绸,应该是很贵重的那种。

  因为杨可上车的时候,对方已经坐在座位了,所以无法判断具体身高,但感觉应该不低于1米60吧。

  旁边坐着一名大约七十岁的老年妇女,披着纱巾,看领口,应该是紫色旗袍,很合体,一看就是非常贵重的服装。

  在当时,哪有穿旗袍的老太太。

  二人举止优雅,杨可不仅多看了两眼,该不会是港商吧。

  贵妇人外侧坐着一名中年男子,一口东北话,与陈志和陈志外侧的另一名中年男子聊了起来。

  三人越聊越热闹。

  别看陈志在工厂很深沉,说话少,但在火车上,却是很善谈。三人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地神侃。

  杨可极少说话,一份《参考消息》就够他琢磨的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片报道就非常好。

  这是伟人9月5日会见外国领导人说的话,即便是杨可回过头来看,也是绝对的真理。

  还有一篇《汉城奥运会前瞻》也很有意思。

  汉城是古称,一直延续到2005年,才中文译名为“shou尔”。

  这个周日就开始了,不过杨可并不感兴趣,因为汉城奥运会中国的成绩并不理想,好像只取得5枚金牌……排名是第11位。

  杨可看了一会儿报纸,车厢咣当的厉害,所以很累眼睛,便把报纸放到台上,望向外面的风景。

  天空蔚蓝,树木迅速地倒退,成片的水稻也旋转着倒退……

  对面的女孩子看了一眼台上的报纸,然后对杨可道:“你好,我可以看看它吗?”

  女孩子的声音虽然清纯,但明显有些生硬。

  “当然可以。”杨可拿起报纸递给女孩。

  女孩子看了一会儿,扭头对贵妇人说了一句日语。

  别人听不明白,杨可却听的清清楚楚:“奶奶,我们在这里能看见奥运会转播吗?”

  贵妇人道:“我也不知道,你爸爸会告诉你的。”

  在杨可的记忆里,这届奥运会,中央电视台是转播了的。

  于是用日语告诉二人,中央电视台转播。

  二人惊奇。

  陈志惊奇。

  另两人也跟着惊奇。

  在当时,要是会外语,那可是高大尚的存在,高人一等,是让人羡慕不已的。

  陈志只知道杨可学习日语,而且杨可还告诉他,越来越多的岛国商人会来中国,以后能用得上。但没想到杨可竟然能与岛国人对话。

  女孩子惊喜地看着杨可,好像找到了知音一样,也用日语表示感谢:“啊立嘎逗枸扎一吗斯。”

  杨可第一次用日语与人交谈,有些紧张,而且还需要考虑语法、用词,所以说的很慢。

  日语的语法非常繁杂,就连岛国人自己有时候都搞不懂。

  本来坐车就很烦闷寂寞,有人交谈,那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尤其二人从岛国来,听见日语倍感亲切,倒也不在乎杨可的慢。

  陈志也不侃大山了,静下心来听三人聊天,虽然听不懂,但杨可是日语和汉语参杂着说,还不时地双手比划着。陈志更为好奇,也听得津津有味。

  凭借杨可三十年来对岛国的了解,自然是侃侃而谈,虽然是磕磕巴巴,有时候还忘记词汇,甚至不会说的词汇,只好用手比划。再说不明白,就用汉语说。

  祖孙女俩也是日语、汉语结合着说。一时间聊的不亦乐乎。


  (https://www.biqwo.com/dudu/130/130075/663593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