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晚明之我是崇祯 > 第091章 武将的谋划

第091章 武将的谋划


  李守荣随后坐到了黄得功的身边,刚才两人一脸的欢喜也随之消失了,取代的是满脸的凝重。

  “苏观生现在如何”

  黄得功看到李守荣落座之后,立刻问道。

  “一切都好,张国维已经将声音放出去了,不然那些御史还真要弹劾苏观生了。”

  李守荣沉重地说道。

  “我听说已经有御史弹劾苏观生了,只是被皇帝和内阁给否决了,毕竟苏观生没有投降桂王,陛下是明辨是非的。”

  黄得功叹息地说道,他今天请来李守荣,不仅是商讨苏观生的事情,其实是在为武将们的出路谋划。

  “黄大哥,如今咱们武人地位乃是立朝以来最高的时候,兄弟们感激皇帝陛下,只是咱们在朝堂没有话语权啊。”

  李守荣接着说道。

  黄得功听了之后也点了点头。

  他们今天见面,就是为了这件事情而来,大明朝的武将从来没有如今的地位,完全独立出了内阁,不再是文官集团的附庸。

  但是随着这段时日朱由检将注意力放在民政上面,同时加强和内阁商讨军务的次数,武将们又感觉到了危机。

  而且朝堂官员都在猜测,皇帝是想要将军政大权的商议还回内阁,毕竟内阁是参政议政的地方,军事行动也是国家大事,不可能将内阁完全摒弃在一遍。

  所以武将们在为将来谋划,眼下大明朝的官党集团又有重新出现的趋势了,当初京城失陷,大量权贵官员留在京城,所以庞大的文官集团瓦解了,来到南京的文官屈指可数,加上江南历来都是失意的东林人的地盘,于是北方文官集团一时落寞了。

  眼下一年多的功夫过去了,以范景文和蒋德璟为首的北方文官集团又渐渐地恢复起来了,尤其是山东和河南一带的稳定,加上李自成的残暴,很多滞留北方的官员和士子们纷纷南来。

  对于这些人,朱由检也网开一面,并没有追究他们的罪行,于是这些人份份投入到了以内阁大学士范景文和蒋德璟为首的北方文官麾下。

  范景文和蒋德璟利用大学士的身份,聚集了上百位出身北方的官员,加上江南投奔过来的一部分读书人,让北方文官集团力量渐渐形成了。

  北方文官集团又恢复的趋势,江南东林人一直都非常庞大,师生利益关系庞杂,尤其是其中的地主和商人,力量更是庞大。

  虽然东林人遭受了谋逆罪的打压,一时有些消沉,但是皇帝陛下还是将钱谦益提升到了内阁。

  明眼人都看的明白,皇帝这是在打压完东林人之后,又对江南东林人的妥协,皇帝需要推行行政,东林人是江南商人和地主的代表,有了钱谦益在内阁,新政推行的非常顺利,这就是最好的体现。

  眼下南京朝廷其实已经渐渐地形成了两个文官集团,一个是以范景文和蒋德璟为首的北方文官集团,他们掌控着朝堂。

  另外一个就是江南的东林集团,他们虽然在朝堂上面只有一个钱谦益,但是在地方力量庞大,州县官员,地主商人多数都和东林人有关系。

  两伙人此时已经开始在暗中争斗,而且朱由检也立刻察觉到了这些。于是朱由检将以江南稳定为由,叫停了一切人才举荐,暂时缓解了北方文官和东林人之间的暗斗,两合伙人趁机抢占地盘的争斗停止了。

  但是最后的广西接收官员还是被范景文抢到了,广西的接收官员多数都是出自北方文官集团麾下。

  现在两伙人又将目光全部投向了科举,按照未来一年的趋势,想要举荐入仕已经不可能了,所以两伙人都开始准备科举,暗中的争斗又开始了。

  在科举上面,东林人占据优势,他们的青年学子数量庞大,地主和商人子弟众多,都是经过良好教育的,有功名的人数众多。

  反观北方集团,南迁之后,北方大部分土地沦陷,学子最多的京城和河南一带已经失去了,虽然山东和河南还在,但是也受到战乱影响,应考人数非常少。

  明面上看这次科举已经是东林人取胜,但是皇帝陛下的态度未定,一切都还没有定论,皇帝陛下会不会让整个科举考试成为东林人的天下,以现在朱由检的态度,众人猜测是绝对不可能的。

  眼下文官朝堂斗争的非常激烈,但是这一切好像和武将没有一点关系,尤其以南迁三将黄得功、周遇吉、李守荣为首的武将们,心中都非常担忧。

  如果皇帝陛下将参政议政的大权还回内阁,不再直接统御军队,那么枢密院和参谋部也将直接受到内阁管辖,那个时候武将如果在朝堂没有代表,将会继续沦为文官集团的附庸。

  所以黄得功请来了同在南京的李守荣,两人也开始研究怎样提升武将在朝堂的势力。

  因为没有根基,所以武将只能从头培养力量,所以武将们现在选择了苏观生,这个没有投降桂王,但是已经被文官集团弹劾的人。

  如果不是张国维的发声,证明苏观生不仅没有投降,而且还坚决不屈,不然苏观生也要遭受打击。

  但是只有一个苏观生是不够的,而且苏观生也没有根基,想要在朝堂上面走的更远,也不容易,所以武将们需要其它的方法,需要和他们的利益捆绑到一切。

  按照现在的趋势,黄得功和李守荣都非常清楚,武将想要入阁从政是根本走不通了,皇帝已经将文武官员完全划分开了,现在文武官员的品阶都不同了,所以很多官员都非常清楚他们不可能入阁为官。

  “黄大哥,弟有一个好友,春节时回到南京,我与他见上了一面,此人倒是给我一些建议。”

  李守荣随后说道。

  “眼下咱们想要直接入仕为官是不可能了,但是大明朝一直都在打仗,武将的地位就不会低,陛下需要咱们,既然是打仗,那就需要军械和粮饷,黄大哥有没有发现一个趋势,现在的军械粮饷已经不再是朝堂掌控,而是改到了枢密院和兵部。”

  黄得功听了李守荣的话之后,立刻点了点头。

  这个改变是悄然间进行的,但是无论是朝堂还是武将都注意到了,皇帝陛下将军械粮饷的管理全部划分到了兵部和枢密院。

  尤其是今年秋粮收获之后,大量的粮食直接被调拨到了枢密院的名下,作为明军未来一年的粮食,这些粮食是按照明军现在的兵力计算的,也考虑到了明军自己屯田的情况,最后综合计算出来了的。

  这种改变让文官很不适应,但是武将连连叫好,从去年的作战就可以看出来,粮饷的调拨非常迅速,甚至军队还没有到,粮饷就已经准备完毕了。

  “我的那位好友名为卢象观,是宜兴知府,其哥就是当初的山宣总督卢象升。”

  李守荣随后说道,也让黄得功一阵诧异。

  李守荣接着说道:“卢象观并没有直接说道咱们的处境,他只是随口说道现在很多军械和粮饷都是兵部和枢密院从民间采购,尤其是一些铁矿,皇帝陛下竟然要承包给商人,这让很多人都非常不解,但是很多商人却是欢喜鼓舞。”

  黄得功已经听明白李守荣的话,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武将也会渐渐地组建自己的利益集团,一旦有商人参与到了军工当中,他们就会依附到武将集团身边,那么武将们就有了一个利益代表了。

  “如此说来,陛下的决定还是帮了咱们武将”

  黄得功欢喜地说道。

  李守荣也点了点头,明军作战,消耗的粮饷军械巨大,如果放开民间经营,必定会让很多商人和他们一心。

  “这后面会不会是陛下有意为之”

  黄得功随后试探地问了问。

  李守荣也不知道朱由检是如何谋划的,但是今年随着新政的推出,商人和地主们怨声消失的原因不仅是朱由检的极端手段,同时也是因为朱由检放开了很多行当,比如制盐,炼铁,商人们只要财力雄厚,就可以承包矿山的开采权,或者开设盐场。

  这些行业在商人看来都是暴利行当,于是纷纷加入,一些江南商贾甚至联合起来承包太平地区的铁矿山的开采权。

  朱由检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民间的资本力量,所有的事情全部都由朝廷承担,首先朝廷没有那么多钱,朱由检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矿山在那里荒废没有力量开采。

  让民间商人进来,让他们去开采,朝廷每年收取开采的费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朝廷的收入,还可以让荒废的矿山得到开采,增加生铁的产量。

  至于武将集团的未来,朱由检有自己的谋划,他是不会亏待这些舍生忘死战斗的明军将士的。

  “我看咱们还是和巩永固说一声,让他留意这些人,毕竟他常年在京城,我等马上就要离开南京了。”

  黄得功随后说道。

  “黄大哥还是消息落后啊,朝廷都传开了,巩永固要高升了,这已经不是秘密了。”

  李守荣接着说道,他们的消息确实落后,毕竟常年在外征战,巩永固要被调离参谋部已经不是秘密了,他们竟然一点都不知道。

  黄得功也不由地感叹起来,他们这些武将如今没有了朝廷的束缚,整日就是想着打仗,还真是对朝廷的事情一点都不知道。

  本章完


  (https://www.biqwo.com/dudu/141/141591/772889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