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晚明之我是崇祯 > 第133章 永嘉学派

第133章 永嘉学派


  进士科的策论结束之后,张元久就开始组织考务官整理试卷,每个殿堂的试卷都会被装订在一起,根据不同科目进行分类。

  然后就是誊抄试卷,有专门的小吏对试卷进行誊抄,其中主要是对策论进行誊抄,然后交给以张元久为首的一众主考官进行阅卷。

  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明字科,明医科的试卷中前部分都是标准的普通试题,也就是有标准答案的,这些题目的批阅就交给普通的主考官就可以了。

  这些人只需要按照标准答案对考卷进行批阅,基本不会出现错误,然后再由一部分考务官抽查,减少错误的可能。

  至于这些科目中的诗词和策论,就要由张元久和几位才学之士的考务官进行批阅了。

  朱由检在考试结束之后,再次来到了考院,他带来了一些礼品看望参加考试的考务官们,然后也进入了卷房,查看了批阅情况。

  朱由检已经告知张元久取消进士科的殿试了,这也就是说张元久他们将会直接确定科举考试的榜单了,然后将他们的策论交给朱由检,朱由检在钦点状元、榜眼、探花。

  朱由检不想继续提高进士科的地位,进士科历来都是天子门生,主要原因就是在进士科取得好成绩的考生可以得到殿试的机会,由皇帝亲自出题考核,确定最终榜单。

  这也就是进士科为什么受到读书人的青睐,甚至元朝时期只设置进士科,但是朱由检不喜欢这种一生钻研儒家典籍的人。

  大明需要的是有能力的官员,而不是大量的学者,所以朱由检准备将进士科降低,他更倾向于明法、明医、名字等专业科目,这才是大明急需的人才。

  进入卷房,里面都是忙碌的考务官,张元久也在其中,此时正在和几位考务官批阅进士科的策论试卷。

  朱由检的进入虽然引起了短暂的骚动,但是卷房的秩序很快就恢复了,考务官们继续忙碌着批阅试卷。

  “先生,没有什么事情吧”

  朱由检朝着身边的张元久问道。

  张元久随后说道:“没事,三日之后就可以出榜了。”

  因为考务官有两百多人,所以阅卷之事进展的非常顺利,张元久认定三日之后就可以出榜了。

  朱由检心中欢喜,然后随手拿起一份试卷,这些都是张元久批阅完的进士科策论试卷。

  “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物来则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诚不动。意诚自定,则心正,始学之事也”

  这是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读,这位考生明显是程朱理学出身。

  朱由检对程朱理学没有偏见,但是这位考生单纯地解释“格物致知”的道理,却忘记了还有更重要的一句话,那就是“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这句话。

  朱由检是要考察考生将传统儒家理学和治国之道结合起来进行论述,所以这个考生太偏重传统理学的论述了,这也是眼下理学空泛的教学模式所致,太过于强调义理,而忽视了具体的治国理政。

  朱由检看到张元久在这份策论下面写了一个大大的红色“丙”字,是甲、乙、丙、丁四等中的第三等,基本上是没有希望了。

  “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此理本天之所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此古人格物致知之功也。”

  朱由检随后又拿起一份考卷看了起来,这是陆氏理学的观点,这个考生和之前的那位考生一样,专注解读“格物致知”。

  朱由检看了一眼之后,也就没有兴趣继续看下去。

  “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

  这是北宋司马光的观点,这个考生可能断定朱由检将“格物致知”和“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结合起来,应该会喜欢史学家的思想,于是就采用了司马光的观点解题。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

  这也是传统程朱理学的观点,这些考生都是专注于义理的解释。

  朱由检看了几份策论的试卷,心中感觉无趣,而且张元久也和他的观点一样,这些考生考生试卷成绩都是“丙”,稍微有些文采的,最多给了一个“乙”,但是也无法上榜。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者不能竭泽而渔,逼使百姓起来造反。正确对待君臣关系,君如头脑,臣如四肢,要密切配合,皇帝应听取臣下意见,兼听则明,且要诱导臣下敢于谏诤,以避免决策错误”

  朱由检继续翻阅试卷,看到这份试卷的时候,这才点了点头,这个考生已经压住题了,开始解读君民关系。

  但这是最传统的解释观点,也不是朱由检想要的答案。

  这个考生解题的观点虽然是对的,但只是说了一些不咸不淡的东西,讲的都是君臣,君民关系,没有说出一点实用的东西。

  “格物致知,在心意之先,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矣”

  “这应该是永嘉学派的观点。”

  朱由检随后又取了一份试卷,看了一眼就认出了这是永嘉学派的观点。

  “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君王何以信使民利耳。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故为政要诚。”

  永嘉学派起源于北宋年间,最早出现在浙江温州一带,当地百姓大部都为商贾,重商重利,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学派。

  但是永嘉学派在元明两朝都不显眼,元明两朝重视传统的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对于君王统治更为有利,讲究忠孝仁义,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于是就和永嘉学派的重商重利形成了严重的冲突,后来永嘉学派就变的低调了,张庆书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不善于义理的研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经商上面,所以和程朱理学,还有陆氏理学相比,永嘉学派在明朝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

  此时能够看到永嘉学派的观点,而且还是直言让百姓逐利,这样才可以富民强国的主张,朱由检心中一阵欢喜。

  这个观点如果被传统的程朱理学学者看到,一定会激烈批评的,但是朱由检看到张元久在试卷下面给了一个“甲”字。

  朱由检看到张元久评阅的成绩之后,也就放心了,他很喜欢这个人的观点,毕竟百姓都吃不饱饭,还谈什么忠君爱国,只有让百姓越来越富足,国家才会真正的稳定。

  “陛下,此乃浙江考生王璟芝的试卷。”

  张元久看到朱由检拿起这份试卷之后就一直在看,于是朝着朱由检说道。

  朱由检一听,顿时一阵诧异,这份试卷都是誊抄下来的,没有姓名,张元久是如何看出来的

  看到朱朱由检的诧异,张元久微笑地说道:“陛下,臣早年在洛阳见过这个王璟芝,确实也是一个怪才,王家是温州大户,祖上世代经商,王璟芝年过二旬就已经在各地跑商,但是这个王璟芝坐着载货的马车一路赶路的时候,也不忘记都读书,并且四处拜访各地名士,当初来到洛阳就寻访到了臣下府邸,臣下以为只是普通青年,索性就见了一见,但是一番交谈之后,对这个王璟芝也刮目相看,口中全是重商重利的思想,但是为人处世更像传统理学出身的读书人,臣下看到这份试卷,一眼就认出了一定是这个王璟芝的观点。”

  张元久可以非常确定这就是王璟芝的观点,因为王璟芝的观点主张不同,首先就是他依然坚持重商重利的永嘉学派观点,但是他加入了传统程朱理学的主张,那就是经商的人也要有规矩和秉性,也就是诚心经商,树立信誉,并且要做儒商,推行传统的忠孝仁义,这些和重商重利不冲突。

  这份试卷的观点正好符合王璟芝的思想,所以张元久看完之后,非常确定就是王璟芝的试卷。

  “王璟芝。”

  朱由检默默地念叨,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好,先生继续阅卷吧,朕不再打扰了。”

  朱由检这次来到考院的目的就是想要看一看张元久的阅卷,此时张元久将王璟芝的试卷列为甲等,朱由检也就放心了。

  眼下就等着出榜了,等到科举考试一定,朱由检就会立刻启程西进武昌。

  在来考院之前,李守荣已经送来了战败,第一军和第五军已经全部准备就位,李守荣已经按照枢密院的战略部署,准备对荆州展开围攻。

  朱由检估算等到他到武昌,估计荆州之战也已经开始了,刘宗敏也是一个强悍的对手,朱由检告知李守荣万万不可轻视。

  本章完


  (https://www.biqwo.com/dudu/141/141591/772893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