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宋皇商 > 第九十五节:李氏田产

第九十五节:李氏田产


  经过昨夜和苏槿儿的一番旖旎的对话,王诩明白先要除去温禾,但从哪下手,他还没有具体的计划,只能先跟着李梦瑶一起去到处走走看看,而苏槿儿则神神秘秘地叫上丁强和石勇找马华而去了。

  “诩哥哥,你为什么想一起去呢?”一向不遵守礼教的李梦瑶堂而皇之地和王诩以及温禾坐在了一个马车里。

  王诩看着今天洗尽铅华,身着简单衣物的李梦瑶,似乎才发觉今天这一行,可能会了解一个真实的她,“好奇,想去看看罢了。”

  “恐怕是为了今后能谋夺家财吧。”温禾不温不火地来上这么一句,虽然说得小声,但在寂静的车厢里,还是格外地清晰。

  李梦瑶咬着下唇,有些为难地说道:“诩哥哥,我爹说过,李家的田产……”

  王诩伸出手握住李梦瑶,“放心吧,就算你过门之后,打理田产的事随你的愿,我绝不干涉。而且,过了这个冬天,我就要进京赴试了。”

  “诩哥哥你要走?什么时候回来?”李梦瑶紧张地问道,虽然她知道自己还有一年的孝期,但是若王诩当了京官,那么回来的事就遥遥无期了。她放不下王诩,也放不下爹爹临死前交代过的田产。

  “就算做了京官,我也会遵守承诺回来迎娶你的。”

  看着王诩郑重其事的样子,李梦瑶也放下心来。而一旁的温禾则在心中暗自窃喜,这王诩完全是个土鳖,当了京官那就由不得你想去哪就去哪了。而且,就算他没能考中,这一来一去,几个月的时间,等他再回来的时候,李家恐怕就已经易主了。

  三人各自揣着心思来到了苏州城外广袤的田间。

  王诩放眼看去,虽然时值冬季,但是广阔无垠的土地依旧让人震撼,“这里所有的地都是你的?”

  “嗯”李梦瑶点点头道,“还多亏了温管家,很多时候都是他帮忙应付官府还有买卖的事宜。”

  看来李梦瑶对温禾依仗很深,王诩暗忖。

  温禾听着李梦瑶的话面露得色地站在一旁,“数万顷的土地,几百户的佃农,要保着这些李家的祖产,不被别有用心的人侵占,温某实在不容易啊。”

  王诩没有理会温禾的冷嘲热讽,瞭望着田地,见远处挨近湖边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不禁问道:“梦瑶,那片是什么?”

  李梦瑶顺着王诩所指的方向看去,“那是休耕田,为了保持土地的肥力,所以说到了冬季就放水将土地淹没。”

  王诩颔首,看来古人对土地的利用颇有一番心得,他心中有个想法,一直想在农业上有一番作为,若能做到不仅能满足民生,还能像钱庄探索青苗法一样,找到一条比方田均税法更好的路那就是最好不过。毕竟作为自己在民间的探索要比手握大权在行政上的强行干预带来的危害要小得多,探索成功了,以后再推广那就最好,即便不成功,损害也是很小的。

  “诩哥哥,我们去佃农家里吧。”李梦瑶毫无顾忌地拉着王诩,朝着一排排田地边低矮的屋舍而去。

  王诩看着身后的装载着准备发放给佃农的过冬物资的几辆马车,对身旁的李梦瑶的喜爱又多了几分,他发觉李梦瑶有着孩子一般的性格,但是让他费解的是把持着李家田产的温禾对付李梦瑶应该易如反掌,为何他迟迟没有动手。

  直到过了午时,李梦瑶才把过冬的物资分发完毕,这一趟下来,王诩算是收获不少,不仅发现了李梦瑶认真可爱的一面,同时也发现了不少北宋的土地田制弊病和农业的生产的落后。

  就拿田地产量和赋税来说,北宋政府将土地大致划分为上中下三等进行抽税。税分为夏秋两税,夏税抽钱,上等每亩五文五分,中等每亩四文四分,下等每亩三文三分。秋税抽米,上等每亩十升,中等每亩八升,下等每亩七升四合。

  王诩问过李梦瑶米价,苏州乃是产粮地区,现如今每一石米能值一千百文低于其他地区平均的一千五文,由于太湖周边因为土质肥沃,所以上等土地一亩一年能产出水稻四石多一点,入钱五千文左右,除去两税,一年有五千文,而中等土地和下等土地每亩也能有四千五百文的收入。

  按照通俗的说法“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一个壮劳力和一头耕牛,能耕种三十亩来算,光靠种粮的收入应该有一百五十贯左右,再加上些其他的作物,比如水产鱼虾,果树和桑树,一年能得两百贯上下的收入。

  这种算法还是建立在土地是自己的基础上得来的,若为佃户帮地主耕种土地,那么收入肯定会比这个少得多。王诩还记得,他在杭州城开始版报社的时候,问到一个书坊的伙计一个月能有多少收入,那伙计说一个月能有二十贯左右,也就是一年能有两百四十贯的收入。照这样看,一个在太湖拥有上等田地三十亩的农民还不如一个在杭州城了打杂的伙计,但是话说回来,中国人的土地情节总是根深蒂固的,土地终究是自己的不比替人做事。

  即便是这样,都还有人想耕地而无地可耕种。无地可耕,代人耕地的局面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荒芜和流民,流民一旦吃不饱饭就参加厢军,吃军粮,如此一来,不但造成劳动力的流失,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战力,消耗了国家的财产,造成冗兵现象。

  民无恒产则无恒心,中国农民的土地情节在历朝历代都是那么深厚,土地制度向来都是让每一个朝代帝王头疼的问题。这根本不是宋太宗赵光义一句,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就能完全解决的,大地主大官僚兼并土地日益严重,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题。

  王诩思虑着,在不能进行大规模地土地制度改革前,不仅要让工学院改进农具促进生产,还得想法增加产量才行。

  走在田坎上,王诩不经意间瞥见一株绿苗,在冬季荒芜的田间带来了一抹生机格外惹眼。他走到绿苗旁边,蹲下来仔细地看了看,这株绿苗好像是重新发芽在被收割之后的稻杆之上。

  “诩哥哥,你在看什么呢?”李梦瑶也跟着走到了田地里,蹲在王诩身边问道。

  王诩指着那株绿苗问道:“都入冬了,而且稻子也收割了,怎么还有新苗发出来?”说实在的,对于农业知识,王诩懂得实在是少之又少,所知道的一些事可能也就是电视里播放的一些浅显的知识。

  李梦瑶嘻嘻一笑,熟练地将绿苗抽了出来,拿在手心上,“这个东西若长成了叫做二稻,不常见的。秋收之后,再向田地里放水,如果晚秋温暖雨水多的话,那么稻子就有可能再次结实,就能再收一季的水稻。但是,即便是晚秋温暖,雨水充沛,收成也只有秋季稻子的十分之一二而已。”

  眼前的李梦瑶显然是个懂庄稼的人,王诩通过她的话似乎看到了一些农业变革的希望,“梦瑶你怎么会懂这么多?”

  “以前小时候就跟着爹爹收租,发放过冬的物资给佃农,久而久之就知道了。而且,我也挺喜欢往田地里跑的。”说完,李梦瑶做出一个可爱的笑脸。

  “如果雨水不丰润的话,那么二稻就肯定没法生长出来?”

  “没有雨水,能长出一两颗,就像你眼前的这一颗,但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李梦瑶把玩着手里的小稻苗。

  缺水是个问题,但是照理说苏州守着太湖,怎么还会靠天吃饭,“这里离太湖这么近,怎么还要指望着老天爷。”

  李梦瑶瘪嘴道,“太湖堤坝不牢固,而且周围的水道不通,往往都是一到汛期,粮田被淹得大片大片的。要是旱季,有水道的地方还好,能够保住收成,若是没有水道的地方就只能靠天吃饭了。”

  “为什么不治理呢?”王诩实在不明白,守着太湖喊缺水,不仅不利用好,反而还让它成为祸害。

  听完王诩的话,李梦瑶难得地露出愁苦的神情,“爹爹还在的时候,就说过这个话。而且还带着我到处去看了的呢,我们把整个太湖周围都走遍了。”

  看来李老爷经营田产数十年并不只是单纯的收租买地,也意识到了太湖的问题,只是不知道李老爷走到哪一步了?

  好一会儿,李梦瑶似乎才从回忆中回过神来,“爹爹说镇江府地势极高,到了常州地形渐变低了,秀州及湖州地形极低,而苏州就在最低的地方了。如果雨水超过了一尺,那湖州、平江的田地,都会被完全淹没。每年夏涝秋涨,雨水超过一尺很是平常的事。而且,爹爹还说,熙宁、元佑时候,两次大水灾,就是因为河道没有梳理,苏州死了很多很多的人。”

  王诩暗自叹了一口气,从李梦瑶的话来看,李老爷应该只是做了些调查,可能是由于钱财不足或是缺乏官府支持的问题,最终没能改变太湖周围的现状,而且这还只是水这一方面,温度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看来,要改变目前的农业状况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梦瑶走吧,我们回去了。”

  “嗯”

  王诩刚拉着李梦瑶站了起来,身后就传来了一阵喊声。

  “公子!”

  ;


  (https://www.biqwo.com/dudu/154/154512/797505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