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宋皇商 > 第一百四十八节:未雨绸缪

第一百四十八节:未雨绸缪


  “公子,这事马某倒是有所耳闻。(。纯文字)”马华笑着接口道。

  马华游历大江南北,所知应该甚多,就救回虫草老人一事,就能证明其到过最西边。

  马华指着鄜延和环庆两路道,“鄜延和环庆两路位于高原之上,交通道路行经黄土丘陵沟壑等地,地形破碎,道路崎岖不平,保安军一带山谷不通车轨,只能沿河道行走,若是夏季多雨,则更为麻烦,往往河道两侧山体会崩坏。”

  王诩看着地形图,回忆着自己的地理知识,鄜延和环庆两路就应该是位于后世的陕北高于之上,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即便王诩没亲眼见过,但是电视书籍上也是了解了不少,和马华所言无二,贫瘠荒凉,支离破碎。

  “所以,鄜延、环庆两路主要是靠牲口来进行运输。庆历年间,魏国公韩琦在策划对西夏进行反击时,就力主用驴作为运输工具。驴不仅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运输粮食,还可以在关键时刻宰杀掉作为士兵的食物。”马华说着话锋一转,又道,“牲口运粮。虽有好处。但是运力不足,而且最重要的是牲口也要消耗粮食。”

  马华手指移动,指到了王诩即将赴任的泾原路,“泾原路的主要道路沿泾河河谷进行,因此泾原路的粮草运输往往是依靠车辆,比及鄜延、环庆两路,情况要好上不少。”

  “再有就是。维持西北边境的粮草供应代价极大。仁宗庆历年间与西夏做战,马某亲眼所见,运送粮食的民夫冻死受伤不治乃至逃亡数不胜数。朝廷为此也是开销极大,在秦州,雇佣一个民夫运送粮草去渭州,须得三贯铜钱以上。一头驴须得八贯铜钱以上。当时马某在绛州做过一笔生意,替官府运送大枣去麟府,绛州大枣每石只值四百文铜钱,但是运费却是三千贯。”马华说着,长出了一口气,叹道,“马某窃以为,粮草后勤不安。要取西夏。难于登天。神宗以来历年对西贼征讨,至元佑年稍歇。入绍圣后,再起开边。不知王荆公之变法所储,还有几何?”

  王诩心里暗叹,即便北宋王朝富裕,但也经不住这么折腾,现在自己多少是有些明白了,为何司马光一党要反对和西夏开战,甚至割地求。继续打下去,国库就要打空。不打,养着大批的禁军厢军蕃兵,依旧是要耗费无数。看来要解决的问题还是钱。

  顿了顿,马华又继续道,“马某再答公子之前的问题,为什么是鄜延、环庆和麟府三路要大量依靠粮食运输。首先,三路距离后方粮草供应地关中、河东较近,能够及时得到运输补给。其次,三路屯田发展不如熙河、泾原两路,而且屯田面积也有限,耕种也常常受到西夏骚扰,屯田所能解决的粮食补给十分有限。再次,三路的东部地区接近西夏的横山周围,西夏在横山的军力较强,经常保持着对我朝的军事压力,而我朝也视横山为必争之地,双方在东部地区的军事冲突十分频繁。所以,与屯田相比,运输粮草是最合适的方式。”

  王诩想了想问道,“依马先生所言,泾原和熙河两路的屯田应该能解决大部分的粮食供应是吗?”

  马华谨慎地择词道,“马某也只是庆历年间到过边境,如今怎么样,还不清楚。不过想来绍圣年初,朝廷就定下了开边之策。所以应该比之庆历年不会差。”

  王诩看着地图心里不禁自嘲,还没到边境古代的战争就给自己上了一课,原本自己以为的战场之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便可踏平逆贼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不过好在自己已经开始着手应对了,原本为了开拓边境贸易的孔家势力也可充作公用。

  “孔掌柜,务必再多募人手,多购牲口,把运输粮草的前线推进到渭州一带。”王诩顺手一指,指向了宋夏对峙的最前沿。

  “王官人,恐怕有些困难。”孔亮苦着脸道,他不明白王诩为什么要帮朝廷担这挑子。

  “尽管说来。”

  “首先,募人手就是一个难点,如今开边正急,谁愿意去那边境,就算官人肯出大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招募而来的人也绝非是勇夫,而更可能是走投无路或是身患重疾之人,这般人等,估计还没到渭州就拿钱逃了。”孔亮看着王诩的脸色,继续说道,“我孔家久于运输生意,深知长途贩运的牲口和耕田种地的牲口有很大的区别,耕田种地的牲口莫说体质不行,使唤不听,遇上了西夏人袭击,不是腿脚软就是受惊,畜生东西逃得比人都快。”

  王诩抚着有些疼痛的额头,想了想道,“先着工学院制作些运输车辆,满足现在的需求就行了,待我到了渭州,详细地知道了边境情况再让他们做改进再制作。至于说牲口方面……”王诩忽然转向马华问道,“匡尚在和大理人谈吗?”

  “正在谈,大理人正愁找不着大商贾和他们贸易,抓住了匡尚这根救命稻草,匡尚正在熬价。”马华笑着说道,出身于京城小商贩之家,又在报社做了许久的匡尚得马华指点之后,倒成了一块做生意的好料子。

  “告诉匡尚,其他的什么都不要,就让大理人拿牛马驴来。依苍茫所说,大理国高氏正在平定国内部族,这些牲口是经历过战事的,正是好用。”

  “好是好,不过要从大理国到汴京,再到陕西,恐怕费时费事。”孔亮插嘴道。

  王诩笑着将手指落在了四川,“何必舍近求远,派人直接将牲口从四川运送至陕西就行了。”对于北宋的削地方以强中央的政策王诩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几乎全国各地的物资财政,都需要运送到汴京城,而不放在地方,这一政策,已经在很多宋人的脑海里形成了定式。

  “嗯…要运输大量的牲口,须得派人去,如今工学院有很多事要做,孔家着力在运输方面,行商会要接管汴河的运输生意,我们从来找人来?”马华皱着眉头问道。

  王诩笑道,“田家拿过来这么久了,甜头倒是让他们尝了不少,可事情却是一样没做,这回就该让他们出点力了,想来严粟应该不会推辞。”

  早在杭州击溃黄家之时,马华对于王诩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的能力就有所领教,但孔亮却是头一遭瞧见,心头对于王诩的实力有了更新的一层认知。

  “还有招募人力,能尽量招到多少就算多少,宁缺毋滥,粮草的运输也就到秦州就行了。不必再远,待车马人力齐备,经验充足再说。”王诩只得打消了原本的计划,有些事还得循序渐进,而对于“人力”培养,王诩又有了新的想法。

  “孔掌柜,辛苦你了,回去好好安排一下,对于伙计们不要吝惜钱财。”王诩盘算着,这风险大的事,当然利润就大,别的商人不愿意做,那就让自己来垄断吧。

  孔亮点头应诺下来,随即拱手告辞二人,回家做安排去了。

  待孔亮离开,马华才开口道,“公子是想一己承担边境的粮草运输?”

  王诩摆摆手,笑道,“我现在还没这么大能耐。”

  马华听出了王诩话中的隐意,继续问道,“将来呢?”

  王诩盯着地图,沉默良久才开口,“没有统一有保障有实力的商行来做,却靠着一些趋利避害的游散商人们去承担国家的军国大事,朝廷不仅开销耗费巨大,同时也难以得到想要的效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乃古之箴言,粮草一环出了问题,谈何胜利,谈何平定西夏。若我只是一个一般的商人,大可不必去做这些事,但是……”王诩缓缓踱步,走得门口,望向了皇城的方向,“有朝一日,若真要知天下,我王诩拿什么去承担社稷江山。”

  庭院中刮起一阵寒风,吹得枯枝败叶散落一地,光秃秃的树枝碰撞得嗤嗤作响,王诩看看阴沉厚重的天,“山雨欲来风满楼,需要未雨绸缪。”(。)

  ps:多谢诸位的打赏,多谢!


  (https://www.biqwo.com/dudu/154/154512/797510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