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山沟中的军阀 > 第三四八章 势如破竹的南下作战 二

第三四八章 势如破竹的南下作战 二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山沟中的军阀》更多支持!

  对于柬埔寨、老挝,中国不是没兴趣,而是根本没想过在这时候分兵前往。

  中国方面认为,只要将日本的势力赶出东南亚,柬埔寨、老挝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与其浪费兵力、物资,倒不如将这些兵力、物资用到打越南的日军上面。

  越南的日军与中国在越南的部队是注定要死磕了,谁胜谁负谁也说不准。

  缅甸的日军原以为他们的运气要好些,因为他们没有面对来自海面的压力。可后来他们才知道,他们真的很倒霉啊!

  先是北部的防线在一夜之间被突破,损兵折将不说,还让支那军队长驱直入。支那军队随后更是派出了两个旅级部队在空军的支援下快速向腊戍进发。

  也不知道这两个旅级部队到底是怎么想的,对沿途阻击的皇军根本就无视了,直接向着腊戍而去。

  这样的情况当然引起了缅甸日军最高指挥官河边正三陆军中将(后世为一九四三至一九四四年在任,这一时空提前在任)的警惕。他在地图上看了两眼,马上明白了中国人的想法。

  腊戍是缅甸东北部最重要的城市,在其西面则是缅甸的交通中心曼德勒。

  曼德勒位于缅甸中部,可以说是缅甸的交通枢纽。

  如果支那军队拿下腊戍后,再出兵拿下曼德勒,支那军队完全可以利用曼德勒附近的铁路、公路,快速向缅甸全境进发,到那时候……光是想想这个后果都让人不寒而栗啊。

  于是河边正三一方面下令前线部队层层阻击,另一方面又命令后方的部队做好城市巷战的准备。为此还将密支那的部队南调到曼德勒。

  对密支那,中国入缅军并不感兴趣,因为密支那的位置在缅甸北部,不在主攻方向上。

  如果中国入缅军拿下了曼德勒,密支那的日军就是瓮中之鳖,到时候是想怎么捉就怎么捉。

  中国入缅军的两个快速机动旅开足了马力向腊戍冲去,第二集团军的主力部队紧跟其后,天上的中国飞机为己方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与支援。

  面对日军的层层设防阻击,中国入缅军也是感到头疼,可再头疼也得上。

  于是两个快速机动旅很快拿出了作战方案。

  首先让飞机用高爆炸弹和燃烧弹对日军阵地进行轰炸,以此尽可能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摧毁日军工事;然后让炮兵对日军阵地进行炮击,以此尽可能压制日军的火力和清扫日军设置的地雷;最后让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组成快速集群,在日军没反应过来前占领日军阵地。一旦占领日军阵地,立刻扩大战果。

  依靠这样的战术,两个快速机动旅很快将日军的防线突破。可弹药的消耗实在是多了点。弄得两个快速机动旅不得不依靠陆航的直升机从后方运来大量的弹药。

  西联时期,西联陆军只有少量侦察机、运输机。后来西国党掌权了,新生的中国复兴军陆军有了自己的航空兵部队。这就是后来的中国复兴军陆军航空兵,即陆航。

  与空军不同,陆航的飞机绝大多数都是直升机,仅有少量的FYS-7(七)运输机和侦察机。毕竟空军的任务是争夺制空权,对敌方进行空中打击。陆航的任务是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这时候能够垂直起降的直升机比那些固定翼飞机好用多了。

  陆航成立之初是以集团军的下属单位存在的,后来随着陆航规模的扩大,陆航逐渐独/立出来,成为陆军的一个兵种,由此成立了单独的路航部队。

  至于以前的那些直升机还是归属原单位,此举能够大大加强原单位的战斗力。

  中国陆航的编制是结合本时空的具体实情制定出来的,与后世的直升机大队编制不一样。

  中国陆航的基本作战单位是大队,最小作战单位是小队,在必要时可以由不同种类的直升机编组成数量更大的作战单位,比如说机降旅什么的。

  每个大队因为使用的直升机不一样,直升机数量也不一样。

  直升机大队一般来说下辖三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辖四个小队,每个小队两架直升机。

  这样算下来,一个直升机大队有二十四架直升机,分为三个,每个下辖八架直升机的中队。但在某些时候编制数量是会改变的。

  目前陆航只有四类的大队

  攻击航空大队有二十四架ZWZ—1(一)A武装直升机。

  突击航空大队有三十六架ZWY—2(二)武装运输直升机。

  通用支援航空大队有二十四架ZSY—1(一)B直升机,三十六架ZTY—1(一)型通用直升机。

  侦查勤务航空大队有四十架ZTY—1(一)型通用直升机。

  与后世美国的直升机营部队相比,少了一个侦查勤务航空大队。实际上却是将攻击/侦查航空营与航空勤务和支援航空营给合并成了侦查勤务航空大队。由于本时空的中国没有大规模装备类似于后世美国贝尔公司的OH-58(五八),这种除驾驶员外还能携带四人的轻型直升机,只能选择让通用/性/能最好的ZTY—1(一)型通用直升机,作为其替代品。

  不是中国不想开发出类似的轻型直升机,而是未来的中国将要面对的敌人实在是多了点,与其浪费一些产能在使用次数少的轻型直升机上,倒不如将这些产能放到大中型直升机上。

  当然了,这种轻型直升机中国方面也生产了一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用来当做交通运输工具使用。

  不但战时的改装比较方便,还能减少后勤的麻烦与支出。

  此时的中国可不是后世的美国,可没那么多钱来大量装备不同类型的直升机。

  能省还是省点吧!毕竟此时的中国也不富裕啊!

  日军的层层阻击的确起到迟滞中国入缅军进军速度的作用了,担任先锋的两个快速机动旅估计,要是真的这样打下去,不但弹药的消耗量增加了,还让日军有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加固后方的防线。这样一来,越打到后面,战斗越激烈,没准儿还会吃大亏。

  考虑到这样的后果,第二集团军军长徐荣将入缅军的所有直升机全部集中起来,开始了第二次以直升机为单独主力的作战(第一次是西联军第七军拿下天津)。有意思的是,两次作战的对手都是日军,作战目标都是城市。

  入缅军的直升机部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向着腊戍而去,担任先锋的当然是ZWZ—1(一)武装直升机,他们的目标是那些日军火力点;紧跟着的是ZWY—2(二)武装运输直升机和ZTY—1(一)型通用直升机,后者负责将部队降落到地面,前者不但要负责将部队降落到地面,还要为己方部队提供尽可能多的火力掩护;最后才是ZSY—1(一)B直升机,他们将运载尽可能多的部队、武器、弹药运到腊戍城内。

  对于这种作战方式,腊戍的日军完全没见过。说是空降吧,可没看到哪怕一顶降落伞。

  在日军的记忆中,能够垂直起降的人造物真的只有热气球和飞艇啊!

  于是腊戍的日军和越北的日军一样倒霉了,眼睁睁看着中国入缅军下属直升机打出的弹雨将他们打倒在地。

  为了保证能够击毁那些坚固的工事,ZWZ—1(一)武装直升机携带了尽可能多的反坦克导弹。

  导弹武器出现后,西联/中国的导弹研究人员集中全力研制的是反舰导弹、空空导弹、弹道导弹,这种在未来肯定会大规模使用并会帮助中国/军队取得具有战略意义胜利的导弹武器。而反坦克导弹中国/军队还真的不怎么在意。因为中国/军队,无论是陆军还是海空军,都装备有大量的反坦克武器,这些反坦克武器对敌人及潜在敌人的坦克有很强大的摧毁能力。同时,少一种武器还能减少后勤的困难,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进度并不大。

  直到空军的空降部队装备了三六式步兵战车,中国方面才意识到步兵也需要一种具备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能单兵携带的反坦克武器。

  中国陆军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主要有四零火、八十五毫米无后坐力炮。这两种武器虽然能够让单兵携带,但前者射程近,容易遭到敌方远程火力的压制;后者的穿甲能力就当下来说还行,但用来对付以后防护能力越来越强的坦克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于是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就必须加快了。

  他们的最终成果就是HJ(红箭)-1(一)反坦克导弹。

  严格的来说,本时空的HJ(红箭)-1(一)反坦克导弹应该是后世中国仿制的前苏联萨格尔反坦克导弹的中国改进版——红箭-73(七三)C型的本时空改进版。

  对这段话,很头昏对不对?没事儿请看下文的解释。

  在后世的一九七一年,中国获得苏制萨格尔导弹。这是一种有线制导的反坦克战术导弹,其破甲威力在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中较为先进。一九七三年,中国决定集中国防工业的精兵强将,仿制“萨格尔”导弹。经过近六年的试制攻关,红箭-73(七三)反坦克导弹终于在一九七九年定型并批量装备部队,填补了中国反坦克导弹装备的空白。后来中国又研制出了B、C等型号

  红箭-73(七三)B是后世中国第一代改进型反坦克导弹,适于单兵携带、地面发射或车载发射。主要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辆,也可用于摧毁火力点和简易野战工事。弹径一百二十毫米,弹重十一点七千克,最小射程四百米,最大射程三千米米,能破钢甲一百八十毫米/六十五度。采用光学瞄准跟踪、导线传输指令、红外半自动制导方式。改进后的系统保留了手动操作功能。全武器系统由导弹、发射装置和地面控制设备等组成。

  红箭-73(七三)C反坦克导弹与红箭-73(七三)B反坦克导弹的原理基本相同,但采用了随动发射架,在对目标的跟踪过程中,发射导轨与瞄准具同步,使发射方向与瞄准方向始终保持一致,从而扩大了导弹的可攻击区,使作战效能更为提高。

  不管怎么说,红箭-73的发射平台是在陆地上不是在空中,为了加强直升机部队的反坦克能力,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改进使其能够在直升机上发射。

  这一时空的红箭-73(七三)C还是诞生了,李斌的恶趣味又来了,强硬地给了其一个“红箭”的代号,在编号上自然不能用“73(七三)”了,但是“1(一)”还是能用的。

  HJ(红箭)-1(一)反坦克导弹与后世的红箭-73(七三)C没什么不同,还是单兵地面发射或车载发射;HJ(红箭)-1(一)K反坦克导弹中的K代表是从空中发射的,可以看做是红箭-73(七三)C的空射型。

  在HJ(红箭)-1(一)K反坦克导弹的打击下,日军的防御工事就如纸糊的那样,被一一摧毁。

  事后曾发射过HJ(红箭)-1(一)K反坦克导弹的直升机驾驶员认为,HJ(红箭)-1(一)K反坦克导弹在对敌方工事的摧毁的效率上比火箭弹强多了。

  中国的直升机部队,其武器装备是火箭弹和机载二十五毫米炮或十五毫米重机枪。这两种武器对付敌人的步兵和轻装甲目标还比较好,对付那些防御坚固的工事的确是力有不逮,除非能够从其进出口、射击口这类能够造成致命伤的地方打进去。

  从这类能够造成致命伤的地方打进去也不是不可能,但那几率实在是太小了。在战时的情况下更低,没准儿你在专心瞄准,敌人直接来了个狙杀,让你连哭的机会都没有。

  腊戍的守军很快在这种打击下遭受重创,直至最后的覆灭。

  腊戍一丢,腊戍以北日军坚守的意义已经不存在了,只好撤退。

  这一撤退,中国入缅军的机会就来了,开始追着日军的尾巴打。结果自然是有很少的日军逃出生天了。(我的小说《山沟中的军阀》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


  (https://www.biqwo.com/dudu/49/49057/262062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