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第三罗马 > 16 地中海危机

16 地中海危机


  随着帝俄的第一部成文宪法被采纳,波兰从帝俄独立了出来;芬兰变成了半自治体以及波罗的海成为了帝俄内辖自治区——这种半自治权利主要出发点建立在不同的宗教体系上的。

  这样的体系让另外一个对帝俄至关重要的问题——土耳其海峡变成了“类国际问题”。

  因为从刚开始君士坦丁堡就是一个独立于帝俄的基本实体,不存在是否通过帝俄宪法的投票或者其他事件。就是这个原因,在充满了柿油主义色彩的帝俄宪法在获得通过之后,君士坦丁堡的位置就变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亚利不希望就土耳其海峡展开与任何的对话,帝俄在君士坦丁堡的官员和驻军,一方面打击当地的土耳其武装,一方面也在对吞并君士坦丁堡的各种“加盟意愿”压制。以至于当地形势发展成了亚美尼亚和希腊人两个正教团体对土耳其和波斯尼亚以及阿尔巴尼亚三个新月教团体的压迫——而这几个团体中,只有高度受益帝俄高加索政策的亚美尼亚人才有加入帝俄的意愿;与亚美尼亚同属正教阵营的希腊人,希望能够得到希腊王国和联合王国的保护;而剩下的新月教民众,则寄希望于回到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中——这个迁都于布尔萨的新月教帝国统统被赶回了阿纳托利亚高原,即便重新赋予他们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没有实力能够维护她。

  正教阵营对新月教派的压迫使得相当多的阿尔巴尼亚人,波斯尼亚人和奥斯曼人希望能够通过一部能够尊重他们的柿油主义宪法,反倒是在这些人的倡议下,他们宣称要在君士坦丁堡效仿英法俄等列强进行改革。

  这些人聚集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广场上,要求改革——当地的宪兵和警察部队把这群人围了起来,改革要求者们向警察投掷石块——而警察部队则开枪进行还击。

  这场改革运动很快演变成了骚X乱,君士坦丁堡当局不得已向驻扎在金湾和伊斯屈达尔两处要塞的的帝俄武装力量寻求帮助,各项因素加起来,终于演变为亚美尼亚人和希腊人在帝俄纵容下的对新月教民众的可怕的大清洗。

  不列颠政府见事情朝对他们有利的方向发展,于是照会阿尼奇科夫宫,要求就君士坦丁堡国际问题展开对话:他们给的理由也相当充分,他们不允许某些X权条款仅应用于巴尔干的斯拉夫人,也应当应用于在君士坦丁堡内的新月教教民。作为回应,亚利拒绝对君士坦丁堡问题进行谈判,他给出的一个理由就是,君士坦丁堡是一个独立于帝俄的柿油市,即使这个问题应当进行国际化,也不应当由帝俄政府相应,帝俄并不适格于这样的指责。

  这样的外交辞令让不列颠说谈不出什么:他们也明白,君士坦丁堡当局是不可能不尊重帝俄在君士坦丁堡总领事和驻军司令的看法的:而法国对此兴趣缺缺,德意志则因为波兰分立和帝俄宪法问题与帝俄交恶,决定与不列颠一道向帝俄施加外交压力。

  这场闹剧终于演变成了国际危机。

  ——————————————————————

  1882年10月,瑞士城市日内瓦。

  与很多国际会议的派出的以外交部长为代表的情况不同,每逢遇到国际会议,亚利要么亲自参加,要么在不远处“遥控”帝俄出席代表。

  帝俄这次派出了外交部长德-吉尔男爵为首的外交团队,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问题上,帝俄在这次会议的议价权更大。当不列颠代表提出要帝俄退出君士坦丁堡的要求的时候,德-吉尔同意了不列颠的要求,但同样的,要求不列颠放弃在东方帝国获得的租界及割占地——而且放弃其在这个古老帝国的所有开放港口所获得的利益,让帝俄德意志的代表能够在东方帝国的协定关税体系中获得部分话语权。

  这个球又抛回给了不列颠,不列颠当然不会放弃已经在东方帝国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也更不可能获得在东方帝国关税领域让与一直与不列颠敌对的帝俄获得话语权——东方帝国的海上贸易和路上贸易的税收方式完全不同。这样强硬的拒绝和谈姿态反而让帝俄在君士坦丁堡会议变成了在人们眼中“被欺侮”的一方,原本不列颠想在会议上提出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与多瑙河的国际中立化要求因此变成了泡影——同样的,帝俄也不可能会在此问题与不列颠妥协。

  德-吉尔先生与德国外相,俾斯麦儿子小俾斯麦聊天的时候,曾经要求德国考虑实现土耳其海峡中立化,让帝俄能够在内满与朝鲜甚至是霓虹列岛扩张势力范围,东方帝国的其他部分实现中立化——这样的建议让小俾斯麦并不感什么兴趣,在日内瓦会议进行的两周内,双方未达成任何对博斯普鲁斯-达达尼尔问题的任何决议。

  帝俄屡次提出的各种决议都被不列颠拒绝了,不列颠也撤回了要求俄军撤出君士坦丁堡和重新建立多瑙河管理区要求——会议朝着良好的方向进展;而帝俄也统一在不退走军事存在的情况下建立五个大国组建的达达尼尔-博斯普鲁斯海峡管理委员会。

  终于,几大列强关于土耳其海峡的谅解备忘录在日内瓦条约最终签署,跟曾经的多瑙河管理委员会一样,由英俄德意法希六国组成了土耳其海峡管理委员会。

  不过,德国这样的谋求削弱帝俄在土耳其海峡的存在让帝俄感到了背叛,作为一种报复,帝俄邀请原本无意出席本次会议的法兰西共和国参与了几乎都是君主制的会议。两国继波兰问题之后,再次在很重要的国际问题上形成了对立——帝俄未从德意志那里获得原本的支持,结果从备受孤立的法国那里却得到了些许慰藉。

  ;


  (https://www.biqwo.com/dudu/49/49341/265451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