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星天王 > 第五百零三章 丑奴儿·京城飞雪前

第五百零三章 丑奴儿·京城飞雪前


  全民公益话题,《一个都不能少》的票房真的起来了,势不可挡。>

  票房从第一天开始,就基本没降下来过。

  第一周就拿下三千多万票房,成本已经可以收回来。

  这可是文艺片啊,不是商业大片。

  业内感叹,不少导演拍文艺片,根本不是冲着票房,而是冲着拿奖的。

  有的文艺片在国内都不能上映,仅拿去国外参加电影节。

  这叫镀金,丰富资历。

  《一个都不能少》也不例外,苏曈就是奔着奖项去的。

  沉浮于世,哪能然。

  一旦然,就隐居山林去吧,世人容不下你。

  《一个都不能少》上映第二周结束,票房已经猛增到近两亿。

  麻痹呀,很多导演欲哭无泪,拍文艺片收不回成本的一摞摞,比商业大片打水漂的概率要多出好几倍。

  几十万制作成本,几百万宣传费,还有半个月下画,就拿到近两亿票房,没天理,大秦啥时候有这样的文艺片了?

  有些导演或不喜欢文艺片的人,也去影院看。

  这一看,再也不说话。

  电影的内容和质量,无可挑剔。

  尤其是以导演的角度去揣摩,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第一次拍文艺片的吗?

  简直就是大师级的导演,大导演已经不能形容。

  唯有从演戏方便,才有挑剔的地方。

  但那又是最真实的一面,生活的真实和银幕上怎能一样?

  明星上镜还要先化妆呢。

  很多明星不化妆,粉丝都认不出来。

  作协那些老家伙们,这次真的很欣慰,苏曈没钻到钱眼里。

  《一个都不能少》是他交出的一份答卷,老家伙们很满意。

  不过,也就在这一年,有位作协老家伙生命走到了终点,再也走不下去。

  “小宋。”赵老弥留之际,宋校长带苏曈来见他。

  苏曈和赵老素昧平生,没见过面,甚至都没说过话。

  但苏曈一直有听宋校长说这位老人家。

  赵老是最初同意苏曈进国家作协的那几人之一。

  “小……小曈?”看到宋校长身边的那个清秀年轻人,赵老眼神一下亮起来。

  他一直关注苏曈,自然看过苏曈的相片或电视节目啥的,能认出苏曈来。

  “赵老。”苏曈摘下棒球帽,神情带着敬畏。

  敬这位老人,畏大自然法则。

  每一个走到大限的生命,都值得敬畏。

  赵老生平还有两大憾事,其中之一就是见见苏曈。

  苏曈入作协,却从来没去跟除了宋校长之外的作协老人们见过面。

  所以,宋校长这次把苏曈带来。

  苏曈再忙,也不能拒绝一个生命。

  对他来说,这就是一个生命的全部,成全一个生命。

  这个生命已经没多少时间。

  “好好好。”赵老浑浊的眼睛里透露着亮光,来了精气神,说话都利索起来。

  “赵老,我知道你平时喜欢好文章,我给你送来一篇。”苏曈说道,带着轻松的表情,他尽量不让气氛悲伤,沉重。

  赵老没有悲伤,带着笑,苏曈又怎么能不尽量随他老人家。

  “好,扶……扶我起来。”赵老让儿孙把他扶起来,他要靠床头上。

  苏曈连忙上前去,一起帮忙把赵老扶起来。

  “我第一次研墨书画,送赵老一词。”苏曈把赵老扶起来后,到房间里的书桌前。

  房间里有笔墨,其实没那么古风,毛笔和墨水都是现成的,很现代,并不需要磨墨,只是苏曈说得有些文绉绉而已。

  宋校长有些诧异,她还不知道苏曈会写毛笔字。

  老人修身养性,喜欢练字,赵老房间里别的不多,就字画多。

  有的是他自己的,有的是别人的。

  苏曈展开白纸,这种纸张很珍贵,是赵老的儿孙找出来的。

  非一般情况下,不会用这种纸张来写字。

  平时赵老练字都是那种普普通通的白纸,不花什么钱。

  念奴娇之名,赵老的后人不说如雷贯耳也差不多。

  毕竟是书香门第,耳濡目染,都或多或少喜欢舞文弄墨。

  舞文弄墨之人,就没几个不知道念奴娇。

  或许他们不知道苏曈是谁,但肯定知道念奴娇。

  那可是一个阻断万古的奇才,几乎点到哪,哪里就是永恒,后人想越,不知道要几千年,甚至社会展到什么地步,还会不会有越的诗词文章出现,还未可知。

  念奴娇题字,赵老的后人很看重。

  苏曈也不管这纸张贵不贵重,其实他也不认识,不知道这纸张跟普通白纸有多大区别。

  他只觉得纸质较不一般,别的看不出来。

  几个人围在书桌前,苏曈提笔。

  “丑奴儿·京城飞雪前”

  八个气势十足的大字出现在纸上。

  “丑奴儿”是一个词牌名,大家都是文人,一看就知道。

  “京城飞雪前”就是词名了,指出当下的地点和季节。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苏曈笔下一个个字跃然纸上。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看到这,宋校长心中一震,她感触最深。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笔落,苏曈收身。

  这是个秋末的季节。

  一旁的赵老后人连忙拿着小扇子,一个字一个字扇着,他们想让字干得快点,好让赵老看。

  这词,道出无数文人的心声,甚至每个人少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苏曈写的这词,原名为《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但博山是一个地方的山名,为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经常路过的地方。

  宋校长眼神复杂,不同的人,看一诗,会产生出不同的感受。

  她仿佛又看到苏曈心中的苦闷。

  前段时间文艺片电影产生不少对他不好的话题,因为他的现在的身份和地位跟以前不一样了,观众对他要求更苛刻。

  这词,说的是他自己,也是大家,

  “我看看。”赵老等不及了,挣扎着要看。

  后人们看字迹干得差不多了,几个人连忙抬起字画,走到赵老床前,竖起来让他老人家看。

  “丑奴儿·京城飞雪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赵老看着看着,眼中湿润。(未完待续。)8


  (https://www.biqwo.com/dudu/52/52177/335752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