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贞观极品公子 > 第九十七章 长孙狐狸

第九十七章 长孙狐狸


  东宫书房之中,原本对这份差事非常抗拒的薛琰,在和李承乾的一番交谈之后,突然发现这份工作,也是很有意思的。

  前世,薛琰从来都不曾体会过教书育人的乐趣,虽然那个时候,有很多名校的高材生费尽心思的想要拜倒在他的门下,其中不乏一些权贵的子弟,可是薛琰却一概不纳,只是为了避免麻烦。

  但是现在,在李承乾这里,薛琰突然感觉到了教书育人的乐趣,或许是因为知道历史上李承乾这个悲情太子的结局,如今他正在做的是改变对方命运的事情,有种将历史拿捏在手中,任意创造的感觉吧。

  李承乾确实是个聪明的少年郎,虽然性格上有很多缺点,诸如软弱,急躁,没主见,但是,不可否认,他真的如史书上记载的那般,非常聪慧。

  薛琰所说的话,李承乾不但能够很快的理解,而且还能举一反三,这一点,倒是让薛琰非常惊喜,不管怎么说,雕琢一块璞玉,总归要比在一块朽木之上雕刻要容易的多了。

  正说着,突然有内侍前来通禀,长孙无忌到了!

  “快快有请!”李承乾听到是自家的亲娘舅来了,连忙站起身,迎了出去。

  薛琰也不好继续这么大模大样的坐着,毕竟来的这位可是大唐帝国第二尊贵家族的大族长,而且还是李承乾的舅舅,要是按照后世的算法,也可以归到他长辈那一栏了。

  人未到,笑声先传了进来。

  “承乾,听说圣上给你找了位小师傅,我这边当过值便赶了过来,也想要认识一下,这位连圣上都赞誉有加的少年郎!”

  长孙无忌说着,已经和李承乾一起走进了书房,看到薛琰正站着迎候,心中不禁感到满意,一般来说,有才华的人,都不免恃才傲物,可见着薛琰这般乖觉,想来是个懂分寸,识进退的。

  “想来这位就是武阳郡公!”

  “不敢!”薛琰连忙自谦,道,“长孙大人面前,小子岂敢失礼,大人称呼小子姓名便可!”

  薛琰说着,不禁抬头打量了长孙无忌一眼,发觉面前这个中年人,完全不像史书上记载的那般,给他的感觉十分和善,笑容也十分真诚,唯一让薛琰不敢放松警惕的,就是那双说说放光的丹凤眼。

  这位历史名人不简单啊!

  薛琰在打量着长孙无忌的同时,长孙无忌也在打量着薛琰,他出身高贵,如今又贵为国舅,可是见着薛琰,他也不由得羡慕起来,羡慕那个脾气倔强的老武阳郡公。

  薛琰风姿俊朗,举止儒雅,当得起人中龙凤这个称呼。

  长孙无忌微微愣了一下,便立刻反应了过来,叹息了一声,道:“故人之子,原来都已经这般大了,当真是不服老都不行了!”

  故人之子!?

  薛琰在心里小小的吐槽了一句,倘若当真撑得起是故人的话,他那位便宜老爹,也不会郁郁而终了。

  李承乾对这位亲娘舅也十分尊敬,请长孙无忌去坐主位,却被长孙无忌推辞了,薛琰在一旁看着,心中也不得不感叹,这个时候的长孙无忌头脑还真的十分清醒,即便面对的不是太宗皇帝,即便这里没有其他人,可还是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的逾越。

  可是日后呢?

  薛琰不禁为长孙无忌这位史书之上大大有名的人物惋惜起来,身为托孤之臣,最终却被小人逼死,当真是可悲可叹。

  在华夏的历史上,一元权力体制之下,往往会派生出托孤大臣这种不尴不尬的产物,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刘备托孤诸葛亮、太宗皇帝托孤长孙无忌、隆庆帝托孤张居正、顺治托孤鳌拜等等。

  不过纵观历史,除了除了诸葛亮之外,其余的托孤大臣多是以悲剧收场,甚至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下场令人唏嘘不已,其中,就以长孙无忌最悲剧。

  历史上,长孙无忌身为是太宗、高宗两朝的重量级人物,出身于当时赫赫有名的长孙氏家族,很早就成为皇家贵族圈子,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成员。他与太宗皇帝是发小,一直鞍前马后的追随,其妹妹更是太宗皇帝的结发之妻、千古皇后的楷模长孙皇后。太宗皇帝之后,登上皇位的高宗,则是他的亲外甥。

  长孙无忌虽然很早就追随太宗皇帝,但并无突出功绩,但长孙无忌极力鼓动太宗皇帝发动玄武门政变,也是这次政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

  正因为如此,在贞观年间,人才济济的朝堂之上,才能、功绩并不是突出的长孙无忌,却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不但魏征等人难以不能与之相比,就连太宗皇帝的首席谋士房玄龄也逊色一筹,可见太宗皇帝对长孙无忌的特殊信赖。

  太宗皇帝在临死前,甚至对左右大臣这样评价长孙无忌:“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由此可见,长孙无忌实乃初唐树大根深的实权人物。

  长孙无忌尽管受到特别的龙宠,但在太宗皇帝活着的时候,还是比较清醒的,太宗皇帝几次任命长孙无忌做宰相,他都予以决绝。

  然而,权力就是一杯毒酒,端起来则欲罢不能,长孙无忌也不例外,历史上,太宗皇帝晚年,很为立储的问题而忧虑,在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后,太宗皇帝的嫡子就剩下李泰和李治。此二人都是长孙皇后的亲儿子、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但长孙无忌却力主立李治为太子。

  个中的原因很简单,李治年龄小,为人柔弱,易于控制,尚未形成自己政治势力,李泰则年长,聪明,个性张扬,身边聚集了一批追随日久的文武官员,早就拥有了自己的政治班底,长孙无忌拥立李治,显然揭示出他希望继续保持权势的政治目的与野心。

  对此,太宗皇帝当然心知肚明,可是出于确保政治稳定的考虑,经过对当时各派政治力量的审视,太宗皇帝也不得不作出妥协,最终立李治为太子,并向长孙无忌托孤。

  这样,之后的高宗朝必然是以长孙无忌当权,而野心膨胀的长孙无忌也骑上了权力的老虎背。

  高宗上台不久,长孙无忌就策划了一场政治清洗案,高宗的叔叔李元景、哥哥李恪及妹妹高阳公主夫妇等均被赐死,有大功的宗室亲王李道宗被流放,房玄龄、杜如晦的儿子都牵涉其中,家道一落千丈,山东士族集团遭受重大打击。

  此后,长孙无忌与另一托孤重臣褚遂良相互配合,从永徽元年到永徽三年,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先后把宇文节、柳奭、韩瑗、来济等关陇贵族官僚提拔为宰相,并迫使出身山东士族集团的李世绩辞去了尚书左仆射的职务,让他做一个挂名的宰相。

  这样,长孙无忌更加权倾朝野,以他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控制了朝堂。

  可是,物极必反,高宗坐稳皇位后,其内心深处对舅舅的忌惮是不言而喻的,对关陇贵族控制朝堂也是极度不满的。

  恰在此时,爆发“废王立武”事件,高宗要废王皇后,立武皇后,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贵族极力反对,鉴于长孙无忌的托孤重臣的地位,高宗与武则天亲自登门与长孙无忌商量废王立武。

  然而,长孙无忌并不买账,依旧坚决反对。

  由此,就摆明了长孙无忌了与武则天的敌对关系,高宗虽然柔弱,但他当连选老婆这类事都做不了主时,还是按耐不住了。

  权力就是这样,可以让懦夫变成厉鬼,也可以让圣人变成恶魔,而武则天则巧妙地发挥了枕边风煽风点火的作用,怂恿高宗施展皇帝的魄力。

  于是,高宗遂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关陇贵族集团势力,而且,多年来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二人在高宗朝不知道收敛,引来很多朝臣的仇恨。

  就这样,武则天与高宗成为政治上的战友,很多朝臣看到局面有变,便转而支持立武则天为后,从而形成了以许敬宗、李义府为首的“拥武派”。

  当时,托孤重臣中只有李世绩表示沉默,高宗征求他的意见,李世绩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僵局至此结束,高宗的主意已定。

  其实李世绩对于此事的表现未必就是其真实想法,这只是代表了朝臣中非关陇贵族出身的大臣对长孙无忌集团的反抗。

  永徽六年,由司空李世绩主持了册立新皇后武则天的典礼。长孙无忌被排除在废立大事之外,这标志着关陇集团已经丧失了其在王朝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随即,武则天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等关陇贵族集团的骨干人物,将他们远贬蛮荒。

  当然,武则天最忌恨的是长孙无忌,但长孙无忌毕竟不同于褚遂良等人,他不但是佐命元勋,更是高宗的亲娘舅,要把他搞垮,需要时机。

  显庆四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许敬宗等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了一桩朋党案,进行政治陷害,诬奏长孙元忌伺机谋反。

  高宗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或者他需要不进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

  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就这样,这个风光一时的托孤大臣遂这样一种极不体面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实在是让薛琰这个后世之人嗟叹不已。


  (https://www.biqwo.com/dudu/59/59370/324093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