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张四姐大闹温阳县 > 三十九回

三十九回


  第

  龙泉洞钟乳炼仙丹

  金鸡岭老鹰抓骡子

  却说这温阳县西南通往隰州的路口,有一古关隘叫乌门关。关内不远,有一座秀丽如画的山峰。且看:

  云缭雾绕,壁峭林深,峰叠峦嶂,水欣松森。云缭雾绕,两面石壁生成无数仙洞;壁峭林深,一条栈道连通众多庙宫;峰峦叠嶂,林海苍茫,凌空仙子观铁脊;水欣松森,鱼游虾嬉,龙泉瀑布天上来;仙洞无数,龙泉洞、鬼谷洞、孙膑洞、庞涓洞、七十二座神仙洞,洞洞奇险;不知庞涓洞洞顶,那庞涓为何射了三箭?庙宇众多,天王庙、云峰庙、玉皇庙、水母庙、三十六处老宗庙;不晓老宗庙庙里,这庙主因何塑了五神?凌空仙子观铁脊,凤尾山、雾雨山、锦泉山、金斗山、十八里云山尽收眼底;龙泉瀑布天上来,珠帘瀑、玉女瀑、双飞瀑、虎啸瀑、九十丈银瀑都在脚下。

  这座山峰就是河东铁脊山系中的云梦山,是昔日鬼谷子先生隐居之地。据传说,鬼谷先生曾在这山中峭壁上的龙泉洞里教授孙膑和庞涓兵法。今日,这龙泉洞下已修起了巍峨壮观的道观“云峰观”,那温阳县清真观张道长的师兄逍遥子道长就在这云峰观里。

  古人有诗赞此山曰:

  谁知名胜仅天台,此地帘岩曙色开;

  峰头有日雨时摧,洞里无天云自霭;

  野僧采药沿崖去,好鸟衔花傍水来;

  乘兴登临遥极目,晃似二岛一蓬莱。

  且说上个月的初八日,那温阳县清真观张道长在石州辞别了赵通判,来这里找逍遥子道长,谁知逍遥子偕友外出云游未归,那张道长便在这龙泉洞和逍遥子的两位童子清风和明月住了下来。那逍遥子原本住在这龙泉洞口上,这洞却是很深,究竟有多深,据说连鬼谷子先生也未穷其底。有人说这洞向西南通过去,可从百里外的石楼山出来。一日,张道长谓二童子道:“清风、明月,我们几日闲暇无事,今天,你二人何不随师叔打起火把去探这洞之深处?”清风、明月二童子听了道:“不可,师父说‘洞里岔道太多,怕进去就出不来了!’所以,我们都不敢进去的。”张道长道:“不用怕,师叔最会记路,每逢岔道处,我们便作好记号,就可以顺原路返回来,快快找来火把点燃,随师叔进去看看。”二童子便找来两支火把点起,跟那张道长向那龙泉洞深处走去。这龙泉洞洞口一段有丈余宽,他们三人走了有五六百步远近,只见那洞越来越宽,又走了几百步,忽然听到流水声,一条河从眼前流过。不过,河上还有一座木桥。清风、明月二童子手中举着火把,他们不等张道长,冒冒失失就要踏上那木桥,张道长急忙将他们拉住道:“先别过,等师叔看看这桥能过吗?”二童子咧了咧嘴,退回来。只见那张道长伸出一只脚,用力踏了一下那横跨在水上的一块木头,只听“咔”一声,那块木头掉入水里去了。河上还剩下了一块木头,张道长又一踏,也同样掉下去了,把清风、明月二童子吓得“嘭嘭嘭”直心跳。“师叔,过不去了,怎么办呀?”清风道。“你们想不想过去?”张道长问道。“想是想,可没有桥,我们这又跳不过去,如何过去?师叔,你有办法吗?”明月道。“你们想过去,师叔就有办法啦,看师叔的。”张道长说着,已将身上的道袍脱了下来,只见他将道袍向那河上一扬,就将那河盖了起来。他拉起清风、明月二童子的手说道:“走,我们过去。”二童子吓得反而向后退,口里都惊问道:“师叔,你的道袍还能受得住我们上去吗?”张道长道:“不信,咱们试试!”说着,他拉起两个童子很快从上面跑过去了。过了河,张道长穿起他的道袍,拉着两个童子又走了几百步,他们来到一个去处。

  只见:石笋林立,火光里只见晶莹剔透;钟乳倒悬,望上去又像崖下悬冰;空阔处似大厅,四壁皆是洞口;狭窄处如山缝,仿佛来到绝境;噼噼啪啪滴水洞,阴气蚀骨;淅淅沥沥落汞穴,红砂锁目;怪风口,飞沙走石;妖水涧,狼嚎鬼哭。

  这时,清风、明月二童子害了怕,战战兢兢;那张道长虽然胆大,也不由的倒吸了一口冷气。清风、明月二童子道:“师叔,我们还是回去吧,再走,火把要灭了。”张道长无法,也只好取了些洞中之宝和二童子返了回来。

  却说那张道长回到洞口后,他仔细观看自己从洞里取出的宝物,竟有一块七彩石钟乳,在太阳下射出炫目的彩光。张道长大喜,他让二童子搬来炼丹炉,立即生起火,就在这龙泉洞口将那石钟乳打碎放入炉中,日夜不停的炼起来。二童子不懂,可张道长明白,这七彩石钟乳入炉,用文武阴阳火炼上七七四十九天,便可炼出一种金丹,然后再将这金丹放入水中,待冬天冻入冰中,等第二年春暖花开,坚冰融化后取出,这金丹便成为仙丹,人服后便可腾空驾雾,直上天庭。张道长知道要炼成这种仙丹,这云梦山是最好不过的地方,因为这山崖后有一龙泉瀑布,即后来到了清代,隰州一个名叫何继武的白面知州“观水帘洞”并作诗传世之处。那何诗道:

  岩上潺潺碧水来,银丝万道喷苍苔;

  仙坛山水无边趣,满目黄花次第开。

  这龙泉瀑布之“潺潺碧水”到了冬天水小些了,瀑布脚下,就会结冰,水落冰增,会慢慢形成百丈冰塔。张道长心想,到了数九寒天将这金丹冻入那龙泉冰塔里,必有一股冲天之气慢慢融入,真是最好不过。他便在这龙泉洞口安心住了下来。最近这些天,他知道温阳县发生了许多事情,可他顾不得回去。他一边炼丹,一边和那如来殿里的老和尚静远禅师就在这龙泉洞口下棋不提。

  有诗为证:

  龙泉古洞得奇珍,点火烧炉谢世尘;

  明月清风多次问,炼来仙药赐何人?

  再说张四姐在九月初二送走包大人和陈知县他们一行四人后,几日无话。到了九月初六,恰逢东边的兑九峪集会,文瑞、廷芳都嚷着要去赶集。早饭后,四姐和小玉便同他二人一同步行,向兑九峪去了。兑九峪是温阳县正东方向比较大的集镇,和东南的双池镇,西南的大麦郊差不多,每逢集会总是人山人海,各种买卖店铺以及地摊生意都很火爆。四姐他们也没有什么要置办的,就是廷芳要买一只喂马的筛子。筛子是用荆条编织的,集会上就很多,大部分还是温阳县西部的人在卖,特别是锦泉山下的几个山村,筛子、扁担、䦆把、斧把、镰把、笼子、筐子、篮子在兑九峪会上最为出名,廷芳挑好一只筛子,他把筛子翻叩在地上,人站上去跳,温阳县西部一带的筛子是能着住的,弹性非常好。廷芳买好筛子,大家又一起逛街,看看这里,看看那里,帮四姐和小玉买些今冬用的油油粉粉头绳绳之类。中午,他们四人一起下馆子,饮酒吃饭自不必说。

  午后,四姐他们赶集俱已尽兴,便离开兑九峪往回走。在路上,他们和邻村的一群男女说说笑笑,结伴而行。走到一个叫作磨叽梁的山梁上,他们看到有一人走在他们前边。那人听到后边来了一群人,也返回头来,看了看他们。

  只见那人:

  五尺身材紫面皮,脸铺横肉眼如糜;

  斜肩木棍挑包裹,奸笑弯眉心有亏。

  这时,只听人群中有人问那人道:“杜老大,今儿,你真把骡子给卖了?”那人头也不回道:“卖了!不卖谁喂哩?”人群中那人又说道:“唉——小心你的银子呀,给劫富济贫的贼人抢去,你可就银子也没有啦,肉也没有啦啊!”那肩上搭着一根木棍,木棍梢头挑着一包什么东西的杜老大,回过头来狠狠白了那人一眼,又回头加快了脚步,不再理会那个和他说话的人。文瑞回头看那说话的人,原来是河北里村的李宏。此人有三十多岁年纪,过去曾和崔文瑞一起给王半城家打过柴,文瑞叫他李叔。这李叔为人正直,仗义,文瑞很敬重他。听了刚才李宏取笑那杜老大的话,文瑞知道这李叔不知道又在替谁出恶气,便和四姐、小玉、廷芳都停下脚步等李宏到了跟前,才和李宏一边走路一边问他道:“李叔,那人是谁呀?”那李叔便一边走,一边给他们讲起前边的那个人来。

  原来,那杜老大也是离崔家庄不远的河北里村人,他四十岁左右年纪,曾娶过一个西曲镇的女人,但后来病死了,没有留下儿女,他还是一直和父母弟弟一家四口在一起过日子。李宏告诉文瑞、四姐他们道:“今年春天,他的父母相继过世了,只留他和比他小十多岁的杜老二兄弟二人。前些日子,他兄弟二人闹分家,这个杜老大突然翻脸不认自家兄弟,将那无情无义的本性暴漏无遗。他将亲弟弟杜老二赶到一处破院子住,还霸去了老父亲留下的也是仅有的两头骡子。杜老二,那孩子逆来顺受惯了,只在心里流泪,口里却不敢吱声。那天见了他,我为杜老二争,要他分给老二一头骡子,因为平时两头骡子一直就是杜老二那孩子喂的,几年来,他一点也不管。分家了,他才再不让杜老二接近那两头骡子,还胡说什么老二不会喂?真是伤天理不捡好日子!我怎也看不惯,我替杜老二说的话多了,杜老大说我:“李宏,你算老几?我家的事是你该管的吗?”我质问他:‘你一头骡子也不分给老二,过几天秋耕地,让老二套上你耕哩?’呵,那杜老大说:‘他耕地?——等他耕地再说!’可他今天却赶到集上卖了一头。他卖骡子时,我就在骡马集市上,还又好好劝了他一回,我说:“兄弟如手脚,你们是同胞亲兄弟,父母去世啦,你作哥哥的就要关照他些,要能对得起亲兄弟,卖了不合适,你再考虑考虑?”可他已是铁了心,黑了心,死活不听。我在一旁见他卖了骡子,收了不少银子,他拿上银子左顾右盼,分明是有些提心吊胆,生怕在集市上被贼掏了腰包。这人要坏了良心,好主意没有,歪点子却多的出奇,只见他匆匆割了三斤羊肉,把银子裹在肉里,包裹好,用手中那根木棍挑在肩上,就急匆匆离开了骡马集市。没想到我们在这里便追上了他,我看他这一路还不知又在盘算什么鬼点子呢?”李宏的话,说的文瑞、廷芳都很生气,只是小玉听见说那杜老大把银子包到羊肉里,却“咯咯咯”笑个不停,她笑得低头弯腰拉着廷芳挂在肩上的筛子,直喊肚子疼。四姐听了这李叔的话,心中也为那杜老二抱不平,她问李叔道:“李叔,那他家老二今天没来赶集么?”李叔道:“他老二每天在后山打柴,和文瑞当年一样,今天一定又是打柴去了。”这时,四姐抬头看看斜阳下的天空,远处,有一只老鹰在高空盘旋。路上的人群中,有不少人在骂那黑心烂肺的杜老大。自然,谁也没有觉察,四姐已经向那远处的老鹰吹了口仙气。

  再说那杜老大,这时他已走到了金鸡岭的山顶上。他望望岭下的村子,自言自语道:“哼!分给老二,听了你李宏的话,我岂不叉出气?过几天耕地时,老二想要用骡子,叫他先耕完我的地,我不能像财主一样让他当长工?又不用管他的饭,也不用出工钱,岂不是最为合算?你李宏懂得甚哩?**!”杜老大得意地独自唠叨着。

  突然,一股狂风,杜老大的头顶上来了一只老鹰。那老鹰张着利爪,目露凶光,从半空中向那挑着羊肉包裹的杜老大猛冲下来。只见:鹰眼明如电,鹰翅大如云;鹰爪利如钩,鹰势猛如风;霎时,大路上尘土蹿起,金鸡岭沙暴飞扬。正是:神鹰震怒天色变,吓坏无情负义人。杜老大什么也看不见了,头上被鹰翅猛一击,只觉天旋地转,“咕咚”一声,早倒在路旁。等他睁开眼时,那羊肉包裹早被老鹰抓着向后山飞去了。“哎呀——哎呀——死老鹰——你把我的一头骡子也抓走了呀——死老鹰呀——我不活了——我给你寻了死了——”杜老大坐在地上,捶胸顿脚地哀嚎着。回应他的,正是那后边不远处小玉“咯咯咯”的笑声。

  这天,杜老二确实是在山上打柴。过了晌午,他在山上找了些已经落地的山桃野果,坐在一山泉边,吃饱喝足,看看天色不早,便挑着一担干柴走下山来,准备明天再挑到东堡瓷窑去卖。

  在路上,杜老二想起死去的父母,他也非常痛恨自己那个黑心的老大......忽然,“突”地一声,路边草丛里一只老鹰惊飞了。杜老二发现那老鹰蹿起的地方,好像还有些什么东西,他便放下柴担去细看,原来是一块蓝花布破包裹。猛地,杜老二吃了一惊,怎么还有几小块肉,还有许多银子呢?他急忙将那些银子捡起来,一块块用那块破包裹擦干净。“真不少呀,足够买一头骡子了,是谁丢的呢?”杜老二自言自语着,他看看破包裹,觉得好面熟,倒像是母亲在世时用过的那块啊。“可是,母亲的包裹怎么可能扔到这荒山野岭来呢?”想到这里,杜老二隐隐约约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只见他立即将那些银子包好,挂在柴担上挑着,走了回来。

  傍晚时分,杜老二挑着柴担刚进村,就看见他老大院里院外有不少人。他老大哭丧着脸,一看见他挑柴回来,就进了屋。人们“哈哈”大笑。杜老二正在奇怪,一个小羊倌跑过来,告诉他:“老鹰抓走你黑心老大的一头骡子,真是没安好心,没得好报。”杜老二问小羊倌究竟是怎么回事?小羊倌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杜老二听了,既觉得惊奇,又觉得解气。他什么也没有再说,对着那小羊倌苦笑一下,放下柴担,摘下破包裹回自己破窑洞中生火做饭去了。没过几天,李宏帮杜老二买回一头新骡子。杜老二每天高高兴兴地赶着自己新买的骡子,在地里耕自己的地。杜老大吃了哑巴亏,觉得没脸见人,他把那剩下的一头骡子也三不值二卖掉,出村给人打工去了。

  这才是:

  狗肺狼心天不容,飞鹰仗义起嚣尘;

  一腔怒气冲天下,劫了无情负义人。;


  (https://www.biqwo.com/dudu/62/62341/325798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