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第三罗马 > 14 达达尼尔

14 达达尼尔


  既然决定在土耳其海峡采取灵活态度,如何取得想要的是接下来的关键。

  亚利很喜欢西方人商业谈判的直来直去的方式,然而在外交上,从来就没有这样的说法。很多时候不是说你想妥协就能够妥协的,往往跟谁的牌更好、谁的力量更强有直接关系。而东方人所谓坐地起价然后达成协议的方法更适合外交谈判,即双方刚开始提出一个“我们要谈判解决问题”地意思表示,然后向对方提出都不可能接受的标的,然后经过漫长的若干轮谈判达成协议。没有标准分辨说那种谈判方式好或者差,单就外交谈判而言显然东方的谈判更适合。

  联系到实际,帝俄的地位显然是不可能首先提出“我们要解决君士坦丁堡问题”的主张的。那会使得不列颠有一种“帝俄有求于不列颠”的看法或者说偏见,刚开始就直接降低帝俄在谈判桌上的地位和主动权;相反地,此次谈判应当由不列颠来建议,然而如何让帝俄变成“卡牌桌”的出牌方,这是有讲究的。

  亚利本身就是情报方面的老手,策划政x变,挑逗没有太大分歧的一方去打击另一方是亚利的看家本领。亚利的思路是,让“君堡的绿教和希腊人相互攻伐,酿成悲剧”的方式让不列颠向帝俄提出解决思路——亚利不相信不列颠的情报和外交机构会坐视不管,借着这个事件让帝俄成为舆论受谴责的一方。

  自从君堡被奥斯曼素丹拿下之后,君堡在奥斯曼帝国中长时间的和平都是奥斯曼苏丹强行维持的结果,等亚利接手了君士坦丁堡之后,脆弱的平衡终于失去了效用:在帝俄宪兵的沉默地支持下的希腊人——如果希腊平民袭击奥斯曼人,帝俄的警察部队将无动于衷;然而奥斯曼人还击希腊人,帝俄的维护就“姗姗来迟”地平定事态的继续发展——开始向奥斯曼人投出了报复的石块,发泄着几个世纪以来的不满。帝俄虽然接手的君堡并维持着大体的和平,希腊人和奥斯曼人之间的仇x杀却时常发生。即便二十年后,仍然是一样的。

  而最近,帝俄控制下的城市议会禁止市区兴建绿教学校和寺庙的法律已经让表面上的和平都无法继续维持下去。在绿教教徒几次罢市未果之后,终于酿成了“金湾惨x案”。

  亚利作为俄皇,即使想努力维持宗教和平,也没办法在正教和绿教之间找平衡:甚至连名义上的誓言约束都没有——他在加冕礼上已经发誓要“守护正教”,而无论是高加索和萨玛拉的鞑靼人还是中亚的斯坦人,都没有尊称他为“大埃米尔”。

  这就让他有不受约束地对绿教教徒行驶其权利的理由——亚利甚至都不需要去派遣土库曼间谍去鼓动奥斯曼人,潜藏在人群中的不列颠间谍就直接行动了。

  当奥斯曼人走到金湾的帝俄驻军基地外,一群叫嚷着“向奥斯曼人报仇”的希腊人与奥斯曼人相遇,于是两边从互掷石块到上演全武行。落单的希腊人不是对手,他们开始向帝俄的医院求助;奥斯曼人迟迟没有散去,而是开始直接冲击帝俄在金湾的要塞。

  帝俄的机枪本能地进行还击,直接扫向人群——驻军甚至使用了迫击炮轰击那些试图逃跑的人——造成了一千五百万的伤亡。据事后的统计,冲突的希腊人和奥斯曼人总计阵亡两千人之多。国际社会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向帝俄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样的抗议正中亚利下怀。帝俄表面上对这样的抗议不理不睬,而暗地中开始从秘密渠道开始与不列颠人在阿姆斯特丹进行联系。

  ————————————————————————————————————————

  这还是亚利第一次来阿姆斯特丹。虽然阿姆斯特丹是尼德兰名义上的首都,但这里并不是尼德兰内阁和其他主要治理机构的所在地,甚至连王室也并不常驻在阿姆斯特丹,即便那里是尼德兰君主的官方住所。

  阿姆斯特丹,名称来源于尼德兰人在阿姆斯特尔河上建立的堤坝。是新航路最重要的起点之一和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之一。在被伟大的拿皇在拿战中耗尽了积累的城市财富之后,阿姆斯特丹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借着工业革命打开了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通道,进入了继17世纪之后一个“第二次黄金时代”。

  说起来很有意思,帝俄和尼德兰有很多的共同点:首都都是虚位首都,重要的管理职能分别被圣彼得堡和海牙所占据。

  然而这两座城市却又是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和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帝俄的三色旗来源于尼德兰的旗帜;尼德兰也是帝俄主要投资来源国之一——种种联系,都让尼德兰和帝俄维持了良好关系。

  可话说回来,即便尼德兰能够维持与帝俄的良好关系,能够影响尼德兰平衡政策的仍然只有不列颠——即便是近邻德意志都对尼德兰无能为力——尼德兰的金融、商品和服务贸易以及殖民地都需要依托不列颠的海上霸权才能够维持其存在。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下,亚利对尼德兰的好感有限。自然而然地,尼德兰和南面的邻居比利时都变成了亚利在金融市场中收割的主要目标,考虑到低地国家都是合约规定的中立化国家,亚利不会进行类似在奥地利和奥斯曼做过的那样进行杀鸡取卵资本掠夺方式。

  亚利把谈判地点设置在这里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可以掩人耳目。亚利不相信德意志和法兰西不会对帝俄控制土耳其海峡提出异议,既然人多口杂。帝俄自然就愿意抛下法德来与不列颠解决这个问题。除此之外,达格玛和亚历山德拉两个皇后的姐妹关系,为了维持王室的体面,两国的内阁自然而然地要避开可有可无的参与方,使得会谈节奏不至于过度紧张。

  ——————————————————————————————————

  注:帝俄的第一位君主是彼得一世,帝俄的建立跟教宗访问圣彼得堡有关:彼得大帝的头衔Tsar是凯撒的音译,不过这一标准呢得不到欧洲认同。为了避免混淆和误解,于是彼得一世采用了古罗马的——一个在拿战之后才被其他国家认同的头衔。

  ;


  (https://www.biqwo.com/dudu/49/49341/275909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